六堡茶,源于广西梧州,以其独特的浓醇口感闻名。
人们熟知的现代六堡茶制作工艺主要依赖后发酵,但这个过程背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广西梧州六堡茶的独特制作工艺,包括前发酵和后发酵的差异。
首先,沤堆与加水渥堆是两种不同的发酵方式。
沤堆是指揉捻茶叶后,利用茶叶自身汁液进行闷沤,不需额外加水,通过自然发酵。
而加水渥堆则是指在茶叶烘干后,通过喷洒水分促进茶叶进一步发酵。
前者在茶叶烘干前进行,称为前发酵,后者则在烘干后进行,被称为后发酵。
六堡茶的沤堆工艺起源于1845年,随着产量增加,茶农们在采茶后无法及时烘干,将茶叶堆积发酵,意外发现其口感改善,从而逐渐形成这一传统工艺。
而加水渥堆的引入则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应对假冒伪劣茶叶的冲击,梧州茶厂通过科学实验改良工艺,增加了加水陈化,以提升品质,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现代熟茶。
如今,六堡茶主要采用后发酵的加水渥堆技术,而传统农家则保留了生茶的沤堆工艺,其茶叶带有松烟味,口感相对温和,颜色较红。
现代工艺的六堡茶,经过熟化处理,呈现出红、浓、陈、醇的特色。
总的来说,六堡茶的前发酵和后发酵是其工艺演变的重要阶段,不同的发酵方式造就了六堡茶多样化的口感和品质。
无论哪种发酵形式,都体现了六堡茶独特的制作智慧和丰富的茶文化历史。
六堡茶是怎样发酵的?
六堡茶是发酵的茶,发酵工艺很有其自身特点,在发酵食品中堪称“一绝”。
六堡茶的发酵由堆闷发酵、渥堆发酵(也可称二次发酵)、后续发酵三大部分组成。
堆闷发酵是在毛茶过程中,通过堆闷的工艺,让六堡茶有轻微的发酵,转化其中一部分茶多酚和咖啡碱,使得茶汤苦涩感降低。
接下来就是第二步,渥堆发酵。
农家六堡茶在堆闷过后,就烘干或制作成砖、饼形态,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即我们说的古法六堡茶;二是人工发酵(六堡熟茶),是现代制茶的新工艺,是将毛茶通过“渥堆”发酵的方法快速发酵,双蒸双压成固态形状——团、饼、沱、砖。
无论是六堡生茶还是六堡熟茶都有“年份”的要求,都需要第三步的后续发酵,以此来确定六堡茶最佳品饮时间及品质,只是要求时间不同罢了。
虽然六堡熟茶具有较明显的即饮性特点,但存放三年以上的熟六堡与新出堆(指渥堆)的熟六堡其品质、口感差距仍然很大。
后续发酵也是我们俗称的“后发酵”。
它是六堡茶在紧压成团饼、沱、砖等形态后,进入固态发酵最后一个过程——品质再造。
这个过程与前两个发酵过程不同,如果说前两个过程是在六堡茶制作者或企业完成的话,那么最后的一个过程,则是由存茶者(或商家、或消费者、戓生产企业)完成的。
六堡茶自古就有“存茶一说”,“存茶者”,或者说是“收藏者”依据各自对六堡茶的理解,通过存储中温度与湿度等诸多因素的把握,总结出一套或若干套的方法,将六堡茶“锻造”出更优异的茶品,准确地说,是品质再造的一个过程。
很多“存茶者”与六堡茶山的茶农,以及生产六堡茶的企业有很深的渊源,而且存茶过程的诸多经验,如干仓、湿仓之说等等,都付诸了“存茶者”大量的实践与智慧。
传统六堡茶制作工艺不仅仅是六堡茶制作者及生产企业的独创,更多地体现茶山——生产者——消费者的“群体智慧”。
六堡茶的后发酵历程
六堡茶的独特的发酵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开始,比普洱茶的发酵时间还要早约二十余年。
六堡茶的陈化过程与众不同,常常在发酵后放置于防洞中进行长时间的陈化,一般需要至少二至三年的时间才会面市,这在其他黑茶中是较为少见的。
六堡茶的后发酵过程主要通过两个阶段来实现口感的显著变化:厌氧或微氧糖化(醇化)和有氧变色。
首先,淀粉转化为糖类(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增加了茶的甜度;纤维素和木素则分解为糖类、酯类和醇类,使其变得更为醇厚且粘稠。
此外,儿茶素在有氧条件下转化为茶黄素、茶红素,最终形成茶褐素,赋予六堡茶独特的色泽和甜醇口感。
要直观了解六堡茶的发酵效果,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我检测。
例如,通过观察茶叶在热水中的糖化能力和颜色变化。
如果茶叶在6小时内变得甘甜且粘稠,且茶汤在静置后变为酒红色,说明其发酵良好,具有良好的陈化潜力;反之,如果颜色混浊,可能表明茶的工艺存在问题,陈放后口感可能会变差。
六堡生茶的这种变化主要源于三个主要的化学反应:儿茶素的聚合成茶黄素和茶红素,淀粉、纤维素和木素的水解,以及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
这些反应共同作用,使得六堡茶在岁月的沉淀下,展现出越来越甘甜醇厚的风味,这也是吸引许多茶爱好者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