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梧州六堡茶因其独特的产地和历史悠久的工艺,成为了中国黑茶中的佼佼者。
该茶主要产自苍梧县,但贺州、横县等周边地区也有少量生产。
六堡茶的品质来源于选用苍梧县群体种或特定品种的鲜叶,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加工步骤,包括黑毛茶和成品茶的初加工和精加工,如杀青、揉捻、渥堆和压制成型等。
六堡茶的成品具有独特的外形特征,如长整紧结的条索,黑褐光润的色泽,红浓明亮的汤色,以及醇和爽口、略带甜滑的滋味。
香气醇陈,带有槟榔香味,叶底红褐,且具有良好的耐储存性,越陈越佳。
肖健文化学者强调,六堡茶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中国红”上,象征着平安、和谐与繁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自清朝初期,六堡茶在广东地区逐渐流行,尤其在“十三行”时期,因其优质的茶叶和繁忙的贸易而闻名。
历经历史风雨,如“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六堡茶依然保持着其地位,产量曾在1953年达到450吨。
2009年,广西出台地方标准规范六堡茶生产,确保其品质稳定。
在品牌价值评估中,六堡茶的表现亮眼,连续几年在黑茶类别中排名前列,展示了其在茶叶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历史和现代的视角来看,六堡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记忆。
六堡茶背后的历史文化
早在明朝时,苍梧(即现在的广西梧州)已经为两广重镇,苍梧辖区内有头堡、二堡、三堡一直到六堡,均产茶,其中以六堡所产最优,因此后世都称六堡茶。
现在整个苍梧县乃至贺州、蒙山等地都有六堡茶毛茶生产。
六堡茶在清朝嘉庆年间被列为全国名茶,成为贡品。
而其中以六堡当地的一个山冲—下头茶最出名。
据考证,广东的茶商到六堡收茶,把当地方言“下头”听成了“虾斗”,因茶品优异,回去后大肆宣传,“虾斗茶”的名气越来越大。
六堡茶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六堡是老百姓的茶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与大众的生活很近,但名气大的茶却离普通人很远,有些甚至几千块一斤。
而六堡茶例外,在六堡的产地梧州,两三百块一斤的六堡茶随处可见,而且是正货。
六堡茶就是老百姓的茶,这与两广的“早茶”文化息息相关。
两广“喝早茶”名为喝茶,实为亲朋好友相聚聊天,泡上一壶茶喝两三个小时最正常不过。
因此,普洱、六堡等耐泡的黑茶类在当地非常流行。
广州、梧州的茶楼随处可见,而喝茶的氛围已经从当初的早茶发展至“太子茶”(意为早上10-11点才去喝茶),夜茶(茶楼营业至凌晨1点),可以说是全天候不停歇。
六堡茶就有这样的品性,不用讲究冲泡技巧,从第一泡到十几泡,色不衰味不减。
甚至在日常的家中,把六堡老茶婆放保温水壶里,可以喝一天。
六堡是当药用的茶岭南地区喜欢喝“凉茶”,就是喝中草药熬的水。
街上的凉茶铺比比皆是,各家各户也喜欢自己煲凉茶。
凉茶最注重降火和祛湿两大功能,但凉茶毕竟是中草药,而六堡茶对祛除肠胃的湿气有奇效,比中草药熬制的凉茶温和以及便捷。
因此,普通人家把六堡茶作为祛湿解暑释乏的日常生活饮品,经常喝酒抽烟的人也喜欢喝六堡茶作保健之用。
经农科人员检测,六堡茶的茶多糖含量大约是普洱茶的一倍。
(茶多糖具有降血糖、血脂、抗血栓等作用)同等嫩度的鲜叶,分别加工成红茶、绿茶和黑茶,其茶多糖含量则以黑茶最多,绿茶次之,红茶最低。
叶片越老茶多糖含量越丰富,而六堡茶正正有用老叶的传统。
六堡是蜚声东南亚的茶六堡茶属黑茶类,讲究年头越久越珍贵。
如果在国内遇到商家说自己的是陈年六堡,已经有三四十年历史,大多数是忽悠,但是在港澳地区和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国家,倒是真有可能碰得到,甚至年份更久远的也有。
这与六堡茶特殊的出口历史有关。
道光年间(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处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随即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
中国清末,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苟存性命为躲避乱世的沿海华人在同乡、亲友等的影响下,纷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
(也有很多是被人口贩卖到那边的,俗称卖猪仔)初到南洋水土不服,矿工常常生病,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清朝闭关锁国期间,广州十三行才有出口资格,于是大量六堡茶用箩筐运输,到香港和马来西亚再分装。
因此六堡茶在香港和南亚地区享誉盛名。
(现在梧州本地卖六堡茶还保留着放在大箩筐里的传统)抗日战争和内战期间,六堡茶的生产基本停滞。
解放后土改和建立生产合作社,大量六堡茶树被砍掉,一直到1953年中茶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对六堡茶的工艺进行改良,逐步创建了六堡茶的现代生产工艺。
这也是现在六堡茶“厂茶”和“农家茶”分歧的肇始。
因为历史的原因,六堡茶老茶树甚少能够保留下来,大多数是八十年代以后重新种植的。
由于六堡地处山区,缺医少药,当地一直把六堡茶当药用,因此都有小规模的生产。
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找到当地真正的老茶,不过数量很少。
普洱茶宣传成功后,在工艺上属于近亲的六堡茶也搭上了顺风车,逐渐受到市场追捧。
现在,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逐年上升,国家已经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与云南普洱茶齐名的黑茶。
广西黑茶美名度最高的是梧州六堡茶,因产于梧州苍梧六堡而得名。
除苍梧县外,今贺州、横县、岑溪、玉林、昭平、临桂、兴安等县也产一定数量的六堡茶。
制作六堡茶应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
六堡茶已有上千年的生产历史。
加工工艺:六堡茶的加工分为黑毛茶和六堡茶成品茶加工两部分,也就是初加工和精加工两部分。
1.黑毛茶加工工艺为:鲜叶—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
2.成品茶加工工艺为:毛茶—筛选—拼配—渥堆—汽蒸—压制成型—陈化—成品。
品质特征:广西六堡茶条索长整紧结、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爽口、略感甜滑,香气醇陈、有槟榔香味,叶底红褐。
耐久藏,越陈越好。
特殊标识“中国红”:著名文化学者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时指出,梧州六堡茶作为千年中国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关键在于“中国红”的特色!中国红,既是中华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中国人的图腾崇拜、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
中国红,寄寓着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中国红,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可谓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历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民族的哲学观。
六堡茶演绎“中国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性,以及折中、自然、和谐之美!文化定位使得六堡茶获得了海内外文化界、茶叶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
历史沿革:清朝初期,在广州、潮州一带,六堡茶逐渐兴起。
从康熙年间开始,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
)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
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运输。
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船,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
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
至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
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批准发布公告《DB45/T581-2009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获得批准,进一步规范、统一六堡茶在生产、加工、检验、贸易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六堡茶质量的稳定。
从2010、2011、2012年,三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数据看,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是:6.73亿元、8.30亿元、8.79亿元,在黑茶类的排名分别是:第三、第二、第二名。
(本文系/原创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