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实现茶园面积25万亩,茶叶产量10万吨,产值50亿元

为了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区域影响力,根据国家和地方政策指导,提出到2035年实现茶园面积25万亩,茶叶产量10万吨,产值50亿元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到2035年,实现茶园面积25万亩,茶叶产量
茶产业发展目标
指标 2035年目标
茶园面积 25万亩
茶叶产量 10万吨
产值 50亿元

发展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取以下发展措施:

  • 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
  • 加强茶园管理,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
  • 发展茶产业精深加工,提高茶叶附加值。
  • 打造茶文化品牌,提升茶产业知名度。
  • 加强茶产业人才培养,提升茶产业专业技术水平。
  • 建立茶产业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茶产业信息化发展。
  • 加强茶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预期效益

通过实施上述发展措施,预计到2035年,茶产业将取得以下效益:

  • 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
  • 提高茶叶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 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提升茶文化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 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茶叶产业名片。

到2035年实现茶园面积25万亩,茶叶产量10万吨,产值50亿元的发展目标,将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区域影响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富裕幸福美好茶乡而努力奋斗。


湖南沅陵碣滩茶入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

在近期的意大利米兰世博园中国国家馆举行的中国茶文化周期间,湖南沅陵县的骄傲——碣滩茶闪耀登场,荣获了“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殊荣。 这一荣誉的获得,标志着沅陵县的茶叶产业正在迈向世界舞台的前沿。 作为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沅陵县的茶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朝时期,碣滩茶就被列为贡品,享有国际盛誉。 2011年,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身份进一步强化了其地位。 为了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沅陵县将茶叶产业定位为全县的首要产业,实施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如制定《碣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和《碣滩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旨在打造成为武陵山片区的茶叶生产、加工和文化展示中心。 据官方数据,沅陵县的茶园面积已经达到10万亩,茶叶产量已达到4000吨,产值达到4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未来,沅陵县计划将茶叶总面积扩大到20万亩,有机茶园达到10万亩,年产量提升至3万吨,目标产值达到50亿元,显示出其对茶叶产业发展的雄心勃勃的规划。 此次在米兰世博会上的参展,不仅展示了碣滩茶的卓越品质,也是沅陵县茶叶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重要展示,预示着沅陵县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影响力将不断扩大。

贵州凤冈锌硒茶品牌价值近10亿

近日,凤冈县的凤冈锌硒茶公用品牌凭借其卓越的品牌价值再次崭露头角。 在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授权的2015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凤冈锌硒茶的品牌价值攀升至9.63亿元,相较于去年的6.83亿元增长了2.8亿元,排名全国94个评估品牌中的第56位,凸显了其在中国茶业市场的重要地位。 评估过程严格而公正,由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CARD中心采用专用评估方法,基于茶叶品牌持有单位提供的数据和公开信息进行。 这一结果已成为衡量中国茶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为凤冈锌硒茶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凤冈锌硒茶以其独特的“锌、硒、有机”三重保障,被誉为“中国绿茶的营养保健首选”。 当地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凤冈锌硒茶”这一公用品牌,注重产品质量,建立了从田间到茶杯的严格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了茶叶的有机品质。 凤冈锌硒茶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三年通过欧盟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检测,出口茶叶量达到120吨,表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凤冈县的锌硒茶园面积已达到45.21万亩,实现人均1亩茶的目标,产出的茶叶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达25亿元。 去年,“凤冈锌硒茶”品牌价值提升至6.83亿元,被评为“全国最具品牌发展力品牌”。 在全国茶叶评选中,该品牌荣获多项大奖,包括“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十大名茶”等,还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和“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的国际荣誉,进一步确立了凤冈锌硒茶在全球茶业中的领先地位。

普洱茶产业概况:历史与现状

一、普洱市基本概况(一)历史概述普洱市商周时属彻里地,唐南诏时置银生节度;明万历年间始称普洱;清雍正年间设普洱府,建国初设立普洱区专员公署,1953年改为思茅专员公署,1971年改称思茅地区,2003年10月,撤销思茅地区,设立思茅市,2007年1月更名为普洱市。 普洱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辖9县1区,103个乡镇,2012年全市总人口257.5万,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 普洱市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86公里,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一河连纵贯全境,有国家级一类水路口岸思茅港、勐康,国家级二类口岸孟连及17条边境通道。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推进、昆曼大通道的全线贯通、泛亚铁路中线的建成,普洱将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黄金前沿。 (二)自然地理普洱市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誉。 全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间,中心城区海拔1302米,全市年均气温15℃–20.3℃,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负氧离子含量在七级以上。 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8.7%,有2个国家级、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三)民族文化普洱市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极具魅力。 全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 二、茶产业概况2013国际茶业大会上普洱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源”的称号。 普洱市具有世界唯一的一条从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的生物链。 普洱市景谷县发现了距今3540万年宽叶木兰化石;景东县田心发现了距今2500万年的中华木兰化石;镇沅县千家寨生长有2700年历史的“世界野生茶树王”;澜沧县邦崴生长有1700年历史的过渡型古茶树;澜沧县景迈山生长有具有代表性的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 普洱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有着“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美誉。 普洱市实施“以茶名市、以茶兴市、以茶富市”战略,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全力打造茶产业,把茶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重点扶持。 2014年,全市茶园总面积157.4万亩,同比增1.2%;其中投产141.3万亩,同比增3.8%。 完成干毛茶产量9.6万吨,同比增7.6%。 其中普洱茶3万吨,同比增31.1%;绿茶1.6万吨,同比增4.8%;红茶0.7万吨,同比减6.8%。 实现总产值107.5亿元,同比增25%。 其中农业产值38亿元,同比增16.7%;工业产值53.29亿元,同比增29.5%;第三产业产值16.23亿元,同比增32.8%。 三、茶产业现状(一)茶产业不断壮大建国以来,普洱市茶产业经历了恢复、发展、停顿、振兴、快速发展等几个时期。 1949年,实行“恢复老茶园,开恳新茶园,发展茶叶生产”的方针,普洱的茶叶生产得到较快恢复。 1958年,“大跃进”造成农业战线劳力紧张,茶园失管,茶叶产量下降。 1964年,各县积极开恳茶园。 1979年后,在开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中,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建设了一批集中连片、高标准的茶叶商品基地,茶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和部分国家及地区。 1993年以来,普洱市举办、参与各种茶事活动,普洱茶重新被世人所知,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3年5月,普洱市被命名为“中国茶城”。 2013年,国际茶业大会在普洱市召开,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 到2014年,茶叶种植面积从1949年的1374hm2发展到hm2,增长75.37倍;茶叶产量从1949年的350t增加到t,增长273.29倍;茶叶总产值达107.5亿元,茶产业覆盖了全市10个县(区)、103个乡(镇)、960个村委会,涉茶农22.9万户、112.8万人,户均收入3088.4元。 现有茶叶初制所2173个,主要加工企业178个,茶产业真正成为了普洱人的民生产业,成为支撑普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生态茶园成效明显2000年以来,普洱市全面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2010年,普洱市委、政府出台了《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茶园建设的决定》(普发〔2010〕14号)。 在全国率先提出对全市茶园实施生态茶园改造,推进生态、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 优化茶树品种,规范茶园管理,规范农资市场,禁止使用不符合标准,有残留的农药或化肥,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茶园病虫害,在现有茶园中每亩套种8–10株树种,创建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 普洱市共完成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建设156万亩,套种树种达30个,基本做到了茶园里套种的树长势喜人,基本实现了“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园”的茶园生态景观目标。 2014年开始在巩固生态茶园建设成果的同时,把有机茶的转换认证纳入今后茶产业工作的工作重点之一。 2014年转换有机茶园10.92万亩,已取得有机认证和转换证茶园面积亩。 2010年至2014年,普洱市投入3亿多元资金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取得市、县(区)、乡(镇)、村、组积极协调、密切配合、上下联动、通力协作,有效形成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坚强的组织保障,全面完成了全市生态茶园建设种植覆荫树任务。 2010年至2014年,实施完成生态留养7万多亩,不断提升茶叶品质,2014年,古树茶、老树茶、生态留养茶树的价格同比上涨了15—50%;组建覆盖全市茶区的茶叶专业合作社538个,切实提高了规模化种植管理水平;(三)加工标准化,发展庄园经济邀请多位省内外专家,对全市的茶叶企业技术骨干、种植大户、初制所业主、市县技术人员进行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市场营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综合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茶园管理水平,有力促进了茶产业提质增效。 投入2亿多元资金,按“标准化、清洁化、庄园模式”改造提升了151户茶叶初制所,从源头上提高茶叶加工品质,为茶产品的质量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成了柏联、天士力、米地、茶祖、兴洋、九甲康提等一批普洱茶庄园,成为云南省庄园经济的排头兵。 举办普洱茶加工、斗茶大赛,进一步提高普洱茶制作水平,提升普洱茶质量,树立普洱茶安全、生态、健康新形象。 狠抓茶产业发展质量体系建设,促进茶产业标准化生产。 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普洱茶产地,成为人们追根溯源的利器。 (四)茶农经济合作组织建立新型茶农经济联合体,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 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普洱市茶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举措,顺应茶产业跨越发展,实现茶产业规模化、科学化发展的要求。 全市建有538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完成100多万亩茶园《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登记、发证工作。 (五)科学普洱,创新普洱普洱市古茶资源和种质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历次普查,普洱市发现普洱茶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有保护完好种类齐全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和古茶园,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茶树天然基因库,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茶树资源,普洱市建立了古茶树群落资源信息库,开展了古茶树基因遗传资源的研究与收集,制定了《普洱市古茶资源保护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了古茶树(园)和野生茶树群落保护区。 2008年以来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每年安排2000万元科研专项经费,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产品,推动普洱茶产业的数字化、标准化、功效化、规模化、品牌化进程,加快普洱茶产业发展。 与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农大等高校和美国、日本、长春生物科研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6个领域15个课题研究,充分整合利用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倾力开展对普洱茶内在成分及功效的科学研究。 其中,“普洱茶降血糖功效”研究成果已通过云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相关发现和成果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目前多项科研成果与生产企业实现对接,成功引入天津天士力集团,开发了“帝泊洱”系列产品。 (六)龙头企业、世界名牌扶持龙头企业,抓好营销,打造品牌,初步形成产业集群。 普洱市一直着眼于与全国和世界市场的对接,紧紧围绕打造普洱茶和名优绿茶品牌的目标,几年来,积极鼓励企业参加专业博览会和各种茶业会议组织的质量评比活动,提高品牌战略意识,全市90%以上的茶叶销往全国各省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国际市场。 2011年,李记谷庄被评为“云南老字号”;2012年,“龙生”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称号,普洱市的茶叶品牌“普秀”、“澜沧古茶”、“普克”和“帝泊洱”分别获得全省十大品牌和优秀品牌;2014年,李记谷庄品牌在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荣获4个金奖。 截止2014年底,普洱市茶产品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云南老字号,24个云南省著名商标,35个普洱市知名商标。 (七)茶业大事记1993年起,普洱市共举办了十四届(集民族文化、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经济)协作为一体的“中国普洱茶叶节”,召开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使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的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5年,成功组织了马帮进京、百年贡茶回归等具有广泛影响的茶事活动;2008年,云南省宁洱县“贡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普洱市的普洱茶作为奥运会礼品赠送各国国家元首、贵宾、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使普洱茶真正走向了世界。 2012年9月,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试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茶农业文化遗产;2012年11月,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园入选第三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以普洱为源头的茶马古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3年10月,云南省普洱野生茶林暨古茶园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多年以来,普洱市积极组织茶企业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澳门、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内外主要大城市开展普洱茶展销促销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普洱茶市场。 此外,《走进茶树王国》、《中国普洱茶文化》、《普洱茶源》、《普洱茶品鉴》等一大批茶叶著作及《普洱》杂志的出版,对普洱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在普洱,茶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融入人们的灵魂,茶是普洱的根,是普洱的魂,是普洱的生命,承载着普洱人民“大美和谐,天地人和”的信仰。 普洱将做好茶产业,讲好茶故事,传播好茶文化,让茶叶更加枝繁叶茂、让茶山更加美丽动人、让茶马古道更加繁荣昌盛。 (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图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网友投稿,不代表梧州山塘岐六堡茶官网立场,如果侵权,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到2030年,实现茶园面积20万亩,茶叶产量8万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9813931293

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首页
添加微信
一键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