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篇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 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1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 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 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 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 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 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 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 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 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 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1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 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 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 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 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2.2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 首先是茶叶学。 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 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 其次是经营学。 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 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 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2.3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 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 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 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 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 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 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 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 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 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3.1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 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 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 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 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 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 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 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 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 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 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3.3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 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 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 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 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 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 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 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 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 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5-226.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 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 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 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 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 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 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 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 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 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 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 “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 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 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 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 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 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 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 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 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 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 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 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茶点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茶文化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和丰富文化生活等社会功能。 那么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有什么关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一、茶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现在大学生对茶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了解很少;对茶的健康与保健作用了解不多也不够全面;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刻等。 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学习与教育,对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大学生的历史和生活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1.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 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这些内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开展,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有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外,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 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2.茶文化的精神教化功能。 茶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同时还介绍了在茶艺表演时要用到的礼仪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礼俗。 引导学生讲礼仪、尊礼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同时还特别强调茶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通过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中国茶文化所倡导的“和、静、怡、真”的精神,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茶德、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 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修身怡情,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①茶文化思想可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 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及通过对茶德思想的领悟,可调节心态,这样就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对维持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茶德思想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迪。 ②茶道精神有助于思想道德修养。 茶文化是以德为中心,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 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茶文化最大的影响是可以使大学生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静下心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学习了茶艺,可以潜移默化的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提高文化素养。 3.茶文化的美学功能。 中国茶道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 在安静幽雅的品茗环境中进行茶事活动,感受茶之美、器之美、艺之美、人之美。 在此种意境中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大学生学习茶文化,会把茶文化作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提升来对待,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和陶冶性情的目的。 4.茶文化的保健功能。 饮茶有益人体健康,从神农得茶解毒始已有几千年历史。 现代科学发现,茶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茶能提神醒脑、利尿强心、清热降火、止渴生津、溶解脂肪、帮助消化、醒酒解毒、杀菌消炎、预防龋齿、消除口臭、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降低辐射危害、抗癌抗突变等多种功效。 这些功效已不只是古代相传的偏方和经验,而是从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加以证实。 二、茶文化在大学生中推广的措施1.在大学的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开设茶文化课程。 目前有个别高校已开设此门文化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大学生们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掌握茶的种类、制茶的基本理论、泡茶技艺及茶叶保健功效,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国茶文化和茶艺,可以陶冶情操,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2.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可以邀请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茶文化讲座,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将每年不同地区举办的茶文化节视频节目进行推广。 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 3.根据茶文化,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相关的研究、调查等。 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思考茶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扩展旅游业。 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思考茶叶的包装销售。 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对各地、各民族茶俗进行研究。 文学专业学生可思考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外语专业可以考察韩、日茶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影响和地位。 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茶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 茶文化外延包含广泛。 茶文化中包含有饮茶的起源,茶饮在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茶中珍品,十大名茶,茶具制作的技艺文化。 另外还有饮茶风俗,茶与文学:茶诗、茶词等。 这些内容都可以有选择性的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综合提炼,形成一门在大学生中开设的文化教育通识课。 通过传授茶文化,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有积极引导作用。 当前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多元的审美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美学意识。 在纷繁的审美意识中,让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运用茶文化中传统的美学功能为大学生审美树立一个良好的标志,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认同和接受,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 在茶文化中,强调茶的君子品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有相当裨益。 通过对茶质朴的君子品性进行阐释,教育大学生培养自审和宽以待人的品质。 以茶中的君子之道告诫大学生克服性格中的个人弱点,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在大学生中开展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对于保存和弘扬茶文化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但大多发源于农业文明并随之演变发展。 随着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工业文明成为社会的主导。 在此进程中,中华文化中的许多精华正在逐步被人淡忘或消失。 茶文化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其影响力也正在逐渐缩小。 各种速食、速溶的饮食产品日益占领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当茶已成为一种奢侈品或者说饮茶亦成为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时,那么传统的茶文化就与我们渐行渐远。 因此在青年学生中传播茶文化,培养茶文化延续的种子,使得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至于在现代文明中丢失。 这也是保证传统文化优秀成果能一直传承下去的重要途径。
茶叶星球茶艺表演美不美,美在哪里,不美在哪里?
中国茶道可称之为美的哲学,她的根源可溯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 茶道美学体现在哪些方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美学的体现,一起来看看。 茶道美学的体现 一、神定气朗 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 茶道美首先是人美。 中国茶艺以艺示道,在茶艺中首先要表现的正是茶人的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和心灵美。 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定气 朗的神韵美。 茶人们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茶艺修习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来修炼自己。 调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动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项颈都要挺直,筋脉肌肉要放松,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举止要从容,待人要谦和 。 茶艺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举止是他的内心情感和内在素质的表露,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应严格要求。 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适,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乱。 调心:要去除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事无关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达到虚静空灵,闲适安详。 调食:注意饮食适度、适时,吃有吃相,不失饥,也不过饱。 调睡眠:做到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 表现为目定意闲、神玄气朗、举止从容、 超脱豁达、风采秀逸。 二、对称与不均齐 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对称”是人类认识较早,也较普遍重视的形式美法则。 从物质形体上看,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中轴线的两侧均等。 对称具有比较安静、稳定性 强等美学特性,而且可以衬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齐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学法则,用禅语可解释为无法,即没有规律。 日本茶道界认为正圆、正方以及一切对称的形体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齐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无穷 的想象。 中国茶艺强调对称美,但不排斥不均齐美。 相反,中国茶人认为,从对称美中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规律,而从不均齐美中,人们可以发挥更多的美学联想,这两种美学法则 结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例如,在茶室中选用千年古树树根做成的,保持树根自然形态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轮构成天章云锦般妙不可言的图案,茶桌的形状和 桌面的图案都是不均齐美。 而在茶桌上摆放着精巧的茶杯和茶壶则表现出对称美。 茶桌上几何形状的花 瓶是对称美,而花瓶中错落有致的插花又是不均齐美。 这些对称美与不 均齐美的结合使用,使得茶室中的美引人遐想,变化无穷,又有中心,不会显得过分零乱。 对称照应,体现协调统一的整体美;阴阳动静,成为共艺变化的节奏美,调和对比, 多样统一,茶道中的辩证思想包罗万象,俯拾皆是。 三、照应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 ” 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 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应”原本是响应、共鸣的意思。 后来中国古典美学把“应”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则,通常称之为“呼应”或“照应”。 “照应”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 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协调、统一的功能。 即通过照应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个要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美。 例如在茶艺中插花、挂画、楹联与整体环境的照应;背景音乐,解 说词与表演动作的照应;茶艺程序编排的前后照应等。 照应应用得当,有利于形成多姿多彩但又不显得紊乱的整体美。 四、反复 反复这一美学表现的基本法则也是源于《周易》。 《周易》中的卦象即由“阴爻”和“阳爻”这两个基本元素构成。 阴爻和阳爻的反复出现构成了六十四卦,而这六十四卦 的卦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反复美。 如乾、坤、震、巽、坎、离、良、兑等。 从审美角度看,反复的整体性强,给人整齐一律的美感。 面对结构精美的艺术品,一个完整的审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 复观察,反复体验。 每一次总有新发现,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反复的巧妙应用还可以深化主题,给人层层递进的美感。 茶艺表演时在背景音乐、图案装饰、程序编排、茶艺动作、文字解说等方面合理地应用反复,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单调、枯燥、乏味,相反可增进茶艺的整体美感和节奏感。 五、节奏 节奏作为一个美学的表现法则源于宇宙的运动变化以及生命的成长发育。 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节奏”是贯通了中国人的生活、人格、社会制度、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 基本象征。 这显然是对民族心灵和命运的想象,从而赋予“节奏”一项特殊的使命,即表现中国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最后根据。 音乐家用长短音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来创造节 奏。 书法家、画家用线条和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去表现节奏。 在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讲解、动作都应当富有节奏感。 例如,茶人们通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往来、盈虚、顺逆、轻重、浓淡、快慢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以及连续 、间断、反复等的变化来表现动作的节奏。 用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讲解的节奏。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的律。 韵律更能给人以情趣,更能打动人心,满足人的精神享受。 中国茶艺特别注重韵律,认为者,美之极,并通过气韵生动来 充分展示茶道的内在美和茶艺的艺术美。 六、简素 《周易系辞》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老庄美学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陆羽在《茶经》中也强调:“茶之为饮,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 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的美才是至美,这便是儒家美学认为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 中国自古就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说法。 中国人“有无形胜有形”的审美情结,精简素洁不仅符合茶道之本,也符合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美的追求。 清代乾隆 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嗜茶善画,他画的竹子枝枝挺拔,风格朗秀,简索无杂,极具神韵,被后人视为一绝。 冗繁削尽留清瘦即是郑板桥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简素美的深刻体 会。 中国茶艺特别强调简素美。 简在中国茶艺中表现为不摆设多余的陈设,不佩带多余的饰品,不做多余的动作,不讲多余的话。 素表现为不浓妆艳抹,不镂金错彩,而足清丽 脱俗,朴素儒雅,淡然无极。 七、调和与对比 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两种状态。 调和是求同,对比是存异。 调和是把两个接近的东西相并列、相联系在茶艺表演中调和与对比的应用不仅限于色彩,而且还表现于声音、质地、形象等多方面。 在根雕茶桌 上放置一个竹制茶盘,木与竹是质地上的调和;在竹茶盘中摆放着一把粗犷古朴的紫砂壶并配有几个精细的白瓷茶杯。 壶与杯以及壶与茶盘之间都是质地和形象的对比。 如果没 有调和,则一切都显得杂乱刺眼。 相反,如果没有对比,则一切又显得枯燥单调缺少活力,所以,调和与对比都是中国茶艺美学表现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八、清雅幽玄 清雅幽玄是中国茶艺追求的意境美。 我国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气质上迫求清逸,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茶艺中注定追求以清和幽为特点的美学表现形式。 以清为美,在茶艺中常表现为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的清洁、境的清雅、心的清闲。 在茶事活动中,茶人们以诗画助茶,为的是添茶境之情雅。 以茶辅琴棋书画,为的是 添茶人的清兴。 以茶讽世,为的是显茶人之清傲。 以茶会友,为的是表平淡脱俗之情谊。 “幽玄”用禅语解释称为“无底”,即高深莫测之意,表现为含蓄、意味、耐回想。 幽玄之美与佛教禅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很难表现,也很难描 述,必须用心去体会。 九、多样统一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这一宇宙生发论是多样统一这一美学法则的理论基础。 “三生万物”是多样,“ 冲气以为和”是统一。 多样统一是中国茶道形式美的高级法则,同时也是茶艺美的综合表现。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这里的“一”是指单一或单调,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具有音乐的美感,自然“无听”(不好听)。 单一的物体,不可能引起视 觉的美感,自然无文(不好看)。 中国古典美学在强调美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强调美的统一性,提出“和而不同,违而不犯。 ”“和而不同”是指多样性应和谐而不显得雷同。 在 中国茶道美学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宜兴所制的紫砂壶表现出的“圆不一相,方不一式。 ”在壶艺大师的手下,圆与方这样简单的几何形状却有千变万化,他们所制出的圆形壶和方 形壶千姿百态,各有特色,让人百看不厌。 违而不犯是指多样性在变化中应统一而不显得杂乱。 要达到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在多样统一中应注意两个关系:一是主从关系;二 是生发关系。 主从关系是指茶艺美学要求的所表现的众多因素中,必须有一个中心,做到有主有次。 生发关系是指在茶艺表现出的众多美的因素应当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树干 、树叶是从同一根生长出来的,有美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中国茶艺在多样统一法则指导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整体性和谐美一切局部都从属于整体。 局部美的魅力从整体中得到显现,同时,局部美在整体美中又保持相对独立。 茶道的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 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 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 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 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 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 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 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