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持续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预计将继续支持六堡茶产业发展,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刺激六堡茶市场的发展。

六堡茶行业政策助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引言六堡茶,一种起源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黑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保健功效而闻名。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需求,六堡茶产业蓬勃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将重点介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六堡茶产业的政策支持,并分析这些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国家政策支持扶持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六堡茶产业发展,包括加快六堡茶茶园建设、加强六堡茶品牌建设、推广六堡茶文化等。促进六堡茶产业转型升级:政府鼓励企业加大六堡茶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支持六堡茶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拓展六堡茶市场:国家层面加强六堡茶对外宣传力度,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六堡茶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广西六堡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六堡茶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梧州市立政府:梧州市作为六堡茶主产区,成立了六堡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六堡茶产业发展相关工作。梧州市出台了《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苍梧县政府:苍梧县作为六堡茶核心产区,高度重视六堡茶产业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扶持六堡茶企业和茶农。县政府成立了六堡茶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六堡茶产业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政策支持带来的积极影响促进六堡茶茶园建设:政策支持促进了六堡茶茶园的建设和扩种,保障了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什么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及 国家有关政策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5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8%,人口2.8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3%,国家扶贫县307个,占全国50%。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预计总体战略今年底正式出台。 初步了解,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中央计划近期召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主要政策措施: (一)投资政策。 国家计划加快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城市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开发以及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国债资金使用等方面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 今年,国家经贸委拟实施的债转股的企业,全国总共推荐了600多户,中西部地区就占了62%。 初步了解国家基本建设投资70%向西部地区倾斜,用于支持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 今年在西部地区新开工建设10大重点工程,加快5个基础条件好、对西部开发有先导作用的基础设施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对78个重点在建项目安排310亿元补助投资。 国家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将施星火西进计划,将大量的实用技术推向西部,计划在中西地区优选20-30个星火西进示范县,使西部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争取工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短期内有明显改观。 国家教育部,在过去两年中央财政已拨付1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再增拨8亿元,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 (二)财政金融政策。 财政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金融部门配合加大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采取措施,适时扩大西部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积极安排配套贷款,增加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旅游开发、第三产业和小城镇建设贷款。 允许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为筹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发行专项金融债券。 国家开发银行在今后向新疆发放300多亿元贷款额度,并偿试以通过提供技术援助资金,参与策划、开发等,给予新疆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开发银行南宁分银,今年第一批贷款16.25亿元已经到位。 这批贷款重点支持以完善广西作为西南出海通道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实施建设和城市基础实施建设。 国家加大西部地区证券市场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向西部倾斜证券市场资源,支持西部地区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并增加西部地区地方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尝试成立西部产业投资基金。 鼓励国内证券公司在西部地区发展业务,引入国内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和海外投资者。 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由西藏信托投资公司单独出资设立的西藏证券经纪有限公司18日在拉萨正式挂牌开业。 这是西藏成立的首家从事专业证券经营的公司。 西藏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使西藏信托业与证券业顺利实现了分业经营、分别设立、分类管理。 (三)外资政策。 国家将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 在间接利用外资方面,国家扩大投资西部的产业领域,鼓励国外资本和中长期信贷银行参与西部开发和建设。 选择西部地区有优势的产业和项目,制订专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这个目录中的项目享受《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的优惠政策。 1、中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利用外资优势产业和优势项目目录,报经国家批准后实施。 目录项目可享受《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政策,对其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的技术、配套、备件,按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2、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领域和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条件,放宽中西部地区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持股比例限制。 国有允许开展试点的开放领域和试点项目,原则上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同时进行。 3、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的三年内,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的项目,凡外资比例达到25%以上的,均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 5、允许沿海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承包经营管理外商投资和内资企业。 6、允许中西部地区、自治区、直辖市在其省会或首府城市选择一个已建成的开发区,申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7、国家优先安排一批农业、水利、交通、能源、原材料和环保项目在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并加大对项目配套资金及相关措施的支持。 鼓励三线军转民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利用外资进行技术改造。 日前,世贸银行已明确表示,在今后3年里,世行将从约50亿-70亿美元的计划贷款额度中,至少拿出10亿的资金,用于中国西部交通、环境、水利和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以配合中国政府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四)国家在结构调整上的措施将着重向西部地区倾斜。 拟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全国总共推荐了600多户,其中西部地区就占了62%;在核销呆坏账准备金政策上也向西部地区倾斜,以帮助西部地区的困难企业增强发展能力;在技术改造政策上,通过中加大技术改投入等,着力帮助西部地区的优势企业加快发展。 像青海的钾盐、新疆的油气资源开发等,国家将予以重点支持。 中科院推出西部行动计划。 初期计划投入2.5亿元,统一组织多学科交叉,与西部大开发计划相衔接的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发。 四川各金融机构,今年将增加贷款650亿,重点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 中国建设银行向中国新星石油有限公司西北石油局提供28.5亿元的信贷额度。 中国石化在贵州投资2.13亿元人民币(贴息3年),加速贵州省成品油的销售。 全国妇联启动建设西部美好家园行动,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创办1000所农村妇女学校,培养1000名女科技致富带人,发展1000个农业专业组织,扶持1000个科技与环保示范户,培训1000名县乡妇女干部,组织1000位女专家送科技下乡,新建1000处三八绿色基地,创办1000所家长学校。 团中央实施中国青年西部创业行动,一是引导帮助西部地区青年立足家乡和本职工作创业,二是推进保护江河行动,在高质量完成已开工的规划面积23万亩的8个重点项目的同时,新增2-3个全国重点项目;三是鼓励青年人才到西部创业,四是加大青年志愿者行动、希望工程和手拉手工作力度。 (五)科技、人才方面。 国家今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西部科技开发,发展具有西部资源优势的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在高新区相对集中、产业基础较好、技术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农业信息网、电子商务、太阳能和风能、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立和形成,培育一批新型高科技企业。 结合西部三线军工企业较多的特点,建设军工科研生产基地,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及其相关产业。 利用先进住处技术,对西部重点地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预警建立基础数据库,同时开发推广适合中西部不同生态环境的生态治理技术。 开展中西部跨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调研及节水农业技术示范工程。 并将采取措施实行西部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围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家确定的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制订人才开发规划。 组织培训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组织海外留学人员围绕西部开发进行考察,提出建议,洽谈项目。 制订人才智力引进政策,引导东部地区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参与西部建设等。 在人才培训上,着重帮助西部地区进行经营者的培训,使他们在观念、能力上逐步追上东部地区,为企业的振兴、经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在教育方面,国家今年重点支持西部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

政策持续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预计将继续支持六

甘肃省最有名的特产排名,苦水玫瑰名扬全国!

1 瓜州蜜瓜瓜州县是位于甘肃省的一个著名农业县,以盛产各类优质瓜果而闻名于世。 其中,瓜州蜜瓜更是当地的特色产品,其质脆汁多,香甜可口,含糖量高达14%至19%。 如今,瓜州蜜瓜的种植面积已达8万多亩,产品远销国内多个省市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瓜州蜜瓜的品种繁多,从冰泉浸绿玉、霸刀破黄金,到凉冷消晚暑、清甘洗渴心,每一款都有着自己的口感特点和营养价值。 而其生产的16个乡镇、农场现辖行政区域也表明了当地在蜜瓜种植方面的坚实基础和不断发展。 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消费者们对健康、营养和天然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作为中国绿色食品标准物种之一的瓜州蜜瓜,不仅口感极佳,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能够满足人体对维生素、矿物质等元素的需求。 因此,无论是作为休闲水果,还是作为礼品馈赠,瓜州蜜瓜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瓜州蜜瓜是甘肃省瓜州县的一张亮丽名片,其独特的品质和市场认可度,让当地的农民们可以在产业发展中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瓜州蜜瓜会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为地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贡献更多力量。 2 庆阳苹果庆阳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苹果栽培历史,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庆城、西峰、宁县、合水、正宁、镇原等6个县区都被列入全国苹果生产重点县,其丰富的果品资源和优异的果园生态环境,让庆阳苹果生产在国内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庆阳的苹果品种繁多,其中以红富士苹果最为出名,而庆阳的红富士苹果由于品种特性,口感良好,色泽鲜艳,肉质细腻酥脆,获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庆阳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苹果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富民强市的“三大主导产业”之首,大力发展苹果生产和相关加工产业,不断提高苹果的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庆阳市政府采取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和技术服务等多项有效措施,通过建设国家级和省级苹果标准园以及市县乡三级“千百十”科技示范园等工程,基本形成了苹果规模化种植、生产、销售、品牌化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庆阳苹果以其优良的品质、健康的营养特性和追求品牌价值的坚定信念,走上了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农业强国形象的标杆之一。 在未来的发展中,庆阳市还将进一步提高产业内部优化效率,深化产业链整合和加工附加值的提升,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进一步推动庆阳苹果的国际化和品牌化进程,为中国果蔬产业的整体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 兰州百合兰州百合是兰州著名的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兰州的地方特色美食之一。 其高营养价值和口感极佳的特点,让它成为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选。 兰州百合的种植环境得天独厚,兰州市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对兰州百合的生长非常有利。 兰州市境内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气温适宜,也有较大的温差,适合百合的生长。 兰州百合生长过程中的光照、雨水、温度等自然条件,也都给兰州百合注入了特有的优良品质。 为了提高兰州百合的品质和出产量,兰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和科技政策,加强了兰州百合的科学技术引领和规范化管理,促进了兰州百合的良性发展。 同时,在种植、加工、流通等领域,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兰州百合的产业链健康运行提供了保障。 未来,兰州市将继续加强兰州百合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增强兰州百合的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一个“品味兰州,尝鲜百合”的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兰州百合这一地方特色美食。 同时,兰州市也会注重加强兰州百合的产供销一体化和国际合作,开拓兰州百合的出口市场,让兰州百合在国际上展现出西北地区的特有文化,创造更大的价值.4、陇西黄芪陇西县是中国著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其盛产的中药材品种丰富,质量优良,数量巨大,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和信赖。 其中,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因品质出众而享誉全国,成为中药材市场的热门商品。 除了这些知名药材外,陇西县还有许多其他药材,如甘草、当归、熟地、枸杞等,在中药材市场上也深受欢迎。 黄芪是陇西县的特色优势药材之一,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拥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备受青睐。 黄芪的种植、收购和加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含了从种植基地的选址和建设,到中间品的收储和加工,再到成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全过程。 在这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中,陇西县的企业和合作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着黄芪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陇西县政府不断加大政策力度,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和合作社,拓宽陇西中药材的销售渠道,提高中药材的加工水平,增强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了陇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为中药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5 岷县当归被誉为“女人国宝”。 岷县的当归产量和品质都是国内外中药材市场的热门商品,是中医学上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补血、调经、美容养颜等功效,被誉为“女性滋补圣品”。 除了当归外,岷县还盛产其他中草药材,如枸杞、黄芪、甘草等,这些中草药材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拥有着广泛的使用和应用价值。 岷县当地政府也十分重视中草药材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合作社发展药材加工业,提高中药材的加工水平,扩大中药材的销售渠道,促进中药材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中草药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岷县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产区之一,在保护和传承中草药材文化方面也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如加强中药材种植和管理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保护中草药材的种质资源,培育和开发中草药材新品种,推动中药材的现代化生产和管理等方面,以促进中草药材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6 武都花椒武都花椒是中国传统的名优特产之一,因其麻香浓郁、颜色鲜艳、品质优异而备受青睐。 武都区政府高度重视花椒产业的发展,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花椒生产和加工技术水平,加强花椒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为花椒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消费升级、健康理念的普及,花椒作为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更多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武都还推出了各种花椒系列产品,如花椒饼干、花椒调料、花椒葡萄酒等,丰富了花椒的品类和用途,同时也促进了当地花椒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在未来,武都的花椒产业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推动花椒产业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的特色农产品贡献更多的力量。 7 秦安苹果秦安的果品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陇中地区重要的果品经济带之一。 秦安的果品品质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和赞誉,为当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提升秦安的果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果品品质监管,大力推进果品品牌建设,培育新品种,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拓展果品销售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探索多元化的果品产业发展模式,为秦安的果品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秦安镇将继续坚持绿色、生态、高质量的发展路径,加速转型升级,推进果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扩大果品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推动果品产业向着更加科技化、智能化、精细化、品牌化的方向迈进,为秦安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8、苦水玫瑰苦水玫瑰产业是永登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保护苦水玫瑰的品质和地理标志,当地政府多次加大对苦水玫瑰的保护力度,制定并完善了苦水玫瑰的种植技术、提取工艺和质量标准,同时积极开拓苦水玫瑰的销售市场,使苦水玫瑰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今天,永登县的苦水玫瑰产业已发展成为集苦水玫瑰种植、玫瑰油生产、玫瑰制品加工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 当地政府和企业注重创新和改革,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提升苦水玫瑰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打造苦水玫瑰品牌,积极开展国内外市场拓展,使苦水玫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永登县将继续坚持绿色、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对苦水玫瑰产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苦水玫瑰种植和加工,加快苦水玫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和业态,提升苦水玫瑰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全县苦水玫瑰产业实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 9 陇西白条党参在古代,党参曾经是帝王贵族的御药,具有珍贵而神秘的药用价值,因此被誉为“药王”。 白条党参不仅在药用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党参在古代的典籍中被多次提及,如《诗经》、《论语》等,以党参为主角的许多传说和故事也被人们广为传颂。 今天,陇西白条党参已经成为陇西县的一张名片,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动力。 当地政府和企业注重保护和发展白条党参产业,制定并完善了党参的种植技术、加工流程和质量标准,推动白条党参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逐步打造陇西白条党参品牌,积极开展国内外市场拓展,使白条党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陇西县将继续坚持绿色、生态、高质量的发展思路,加强对白条党参产业的保护和支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种植和加工,提升白条党参的品质、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推动党参产业实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为陇西县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10 定西马铃薯定西马铃薯的品质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主要优势在于口感鲜美、味道甜美、淀粉含量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钾等。 定西马铃薯可以生食,也可以加工成各种薯制品,如薯片、薯条、薯粉等,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保护和发展定西马铃薯产业,当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制定马铃薯种植的技术规范、建设现代化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推行绿色、有机、保护性农业等,推动马铃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提高马铃薯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进马铃薯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不断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增加马铃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定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定西将继续加强对马铃薯产业的支持和保护,推动马铃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速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为实现定西的现代化发展和农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所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心转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各发展阶段的具体社会经济形势,进行了三次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 根据区域政策重心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 (一)以经济效率为重心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为了促进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总结建国以来区域发展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下生产力均衡布局思想的束缚,充分认识到由于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投资效率等因素的差异,及资源因素的约束,认为全面均衡发展的状况不可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实现,以及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认为按照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区域的发展也应该是有层次、分阶段逐步进行的;认为在现有资源前提下,就应该先行发展具有绝对优势、具有相对优势且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优先发展那些具有较强增长优势的地区,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及其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我国在1978-1990年实施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的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从“六五”计划开始,我国的区域政策重心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并以提高国家经济综合实力、追求经济整体增长效率为目标,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对外开放格局,以及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的梯度开放布局,对东部开放地区形成了与区域布局相对应的投资倾斜政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政策和优惠扶持政策。 (二)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发展阶段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促使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差距逐步扩大,梯度转移的区域发展战略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 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内陆地区与周边国家发展的贸易关系而产生的新的机遇,能源与原材料供应的不足迫切要求我国加快中西部的资源开发,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日益严重等问题,使得中央政府在考虑经济增长、提高效率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公平问题。 所以,1990-1999期间,在促进沿海地区在继续发挥其增长优势的同时,国家加快了对中西部的开发开放,形成了沿海、沿江、沿线的经济格局。 中央政府希望通过这三大轴线的经济布局促进内地的经济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以此为标志,区域政策的重心由东部沿海地区的带状式发展演变为“以东部带中部及西部”的轴线式发展模式。 (三)以注重公平为重心的发展阶段 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仍然在逐步拉大,解决东西部的差距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制定区域政策的立足点,区域政策的重心必须放在区域之间的公平问题上。 注重公平的发展阶段经历了西部大开发(1999-2003年)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3年至今) 两个时期。 从“九五”开始,中央把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 1999年9月,中央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注重公平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正式启动。 以此为标志,中国区域政策的重心实现了第三次转移。 2003年10月,我国正式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计划,2007年8月,我国又提出了建立东北经济增长极的规划,中央希望通过聚焦区域的发展,实现参与国际竞争与提高国际竞争力及降低区域差距。 至此,我国最终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发格局。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效应状况 我国区域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所执行的区域政策整体效应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就业效应和收入效应等方面,其中又以经济增长作为区域政策整体效应的主要评价指标。 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及相应的区域政策,应该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全国GDP的比重都在50%以上的水平,并基本上保持上升的态势,从1980年的51.13%逐步上升,到2006年达到60.00%。 与全国经济增长的水平相比较,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上快于全国的速度,进而保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8%左右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使得中国经济总量与整体实力逐步提高。 与此相反的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比重基本上出现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中部地区,从1980年到2006年之间,下降了7个多百分点,西部地区也下降了1.8个百分点。 从改革开放到1999年之前中国区域政策的重心是经济增长或注重效率,非均衡区域发展政策在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差距不断拉大。 1999年后,区域发展及区域政策重心转向西部,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加快增长,到2002年底,西部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978年的22倍,但是2001年和2003年间差距增长率的上下波动,再次说明在区域政策效应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也在影响区域差距。 如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有效地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这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无疑是促进其经济增长的利好消息。 但对中西部来说,可能会再一次拉大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不过,这种差距增长率再次拉大的经济现象符合萨拉—艾—马丁(Sala-I-Martin,1996)的“条件收敛”模式,即在区域经济增长路径中,某些外生因素的突然变化很可能会暂时地影响增长趋势,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所考虑的因素却最终会把经济增长重新拉回到收敛的路径上来�①。 至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没有明显地缩小区域差距,区域经济伴随区域政策的执行,其差距在继续拉大。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效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政策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取得了明显的效应,这时的政策由封闭转向相对开放,建设的重心由内地转向沿海,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区域政策的支持下,凭借其良好的自然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基础,积极利用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流入,带动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东部沿海区域的极化效应,在提高就业率和增加人均收入的同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升级,从而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区域政策极化效应的取得,主要归功于政策支持和区位优势两大因素。 首先,中央政府制定的对外开放政策作为外生变量,有效地增加了该区域的资源供给和来自海外的各种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沿海极化区域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与内地相比,沿海地区的自然资源比较匮乏,很多生产资料都要由内地供给,而当地的需求又不大,市场规模小,经济发展缓慢。 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大量海外资金、先进技术和外资企业进入东部极化区域,使得该地区的发展资源相对丰富,市场规模也明显扩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在微观层面上改变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地区日趋优化的地理位置不断降低了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增加了该区域的比较优势,为该区域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再加上该区域内原有的产业经济基础,使其能够很容易地接纳外来经济并与之融合,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 不论是以纺织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还是以电子信息与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产业聚集区域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这就为该区域极化效应的持续发挥,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第二阶段区域政策在于促进形成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关联互动机制,有效消除极化区域和非极化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遗憾的是东南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处于本省或本地区内的封闭式循环,且由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不能形成相对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两者间也就没有形成较好的扩散效应及产业关联效应,东部对中西部发展的带动力不强、辐射范围有限、作用效果不大。 该阶段区域政策效应不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政府对区域发展特征和发展阶段认识不足,造成区域政策工具单调和创新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区位差别明显,不仅仅表现为因远离海港而带来对外贸易运输成本的不断提高,还表现为经济不发达而带来人口规模小和市场分散,也表现为历史和传统所造成观念和制度上的差别。 由于区域政策工具没有出现因地制宜的创新,仍然沿用东南沿海地区开发中所采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虽然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导向作用来吸引资本和企业进入中西部地区,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但是对于以追逐利润为天性的资本和企业来说,当中西部地区难以提供和东部沿海地区同样的机会,甚至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时,他们不会进入,更不可能在这些地区集聚,这样就很难在中西部地区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第二,区域政策的实施没有形成区域互动发展机制,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关联性仍然很低,从而导致中西部地区难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客观上虽然存在梯度转移理论,但是在经济实践中,如果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悬殊,梯度相差太大,或者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那么实现产业转移就很困难。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无论是需求方面还是供给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依赖性不是很大,仍然主要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发展“以进带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外贸依存度非常高。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也只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过渡之中,大部分的中西部地区省份还都处于工业化初期,市场需求小,人均收入低,区域间经济发展落差较大,产业转移的客观条件难以满足。 同时,根据行政区域划分而形成的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划分没有形成真正的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相关的组织机构。 虽然中央政府在进行宏观层面的区域发展调控,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因而作为协调者的中央政府和执行者的地方政府之间必然会进行利益博弈,中央政府就难以做出连续一致的正确抉择,也难以及时准确地评价区域政策效应,从而导致在大的区域范围内难以形成有效分工、协作和共同接受产业转移。 所以,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不但缺乏客观层次的产业基础,也缺少主观层次的制度基础。 第三,区域政策的作用对象不明确,中西部地区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的增长极。 中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和自治区,幅员辽阔,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差异也很大,不仅区域协调中存在困难,即使产业发展规划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区域政策无法集中到具体特定对象,执行特定政策,反而会由于目标区域过大而削弱政策工具的影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由于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在如此大范围内执行区域政策,也会在财政转移支付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区域发展资助过程中出现“瓶颈”现象。 因此,如果不对中西部区域范围进行更详细的认识和划分,就无法在短期内出现并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结点”,区域政策就没有明确具体的作用对象,区域经济增长极也就难以形成。 以注重公平为重心的区域政策演变,目的是为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全民福利水平,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公平问题。 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其经济增长模式正处于一种类似内尔森式的低水平均衡之中,即使整个西部地区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和区域政策支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打破这种低水平均衡和走出“贫困性循环”,进而赶上或者超越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效应并不十分明显,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政策刚刚推出,其效应也不明确。 但与广阔的中西部相比,东北地区不但地理位置集中,而且有着良好的经济区位优势;不但自然资源蕴藏丰富,而且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也相对比较完善,高品质的人力资源也相当丰富。 只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认真思索和正确定位,再辅以国家区域政策的支持,东北地区会很快形成新的增长极,实现经济的再次腾飞。 从上述区域政策整体效应的分析可知,我国区域政策能够在整体上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 但是,区域政策的制定要注意每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自身规律,在按照市场规律促进发达地区产生“极化效应”、形成“扩散效应”的同时,要积极培育不发达区域自身的产业,从而更好地增强梯度转移效应,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四、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区域政策整体效应的分析表明,中国区域政策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要有效缩小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异,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区域政策。 (一)加深区划认识,突出区域特色 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实行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但是即使是省份个数最少的中部,其地域范围之大也足以使任何区域政策难以奏效。 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我国目前的区域发展问题不仅仅表现为东中西部差异,还有每个地带内部的区域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我国区域经济问题呈现出内外双重差异的复杂性。 因此,我国对区域经济地带应作进一步的细分。 在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自然地理区域的基础上,以融入世界经济为大方向,结合我国经济整体布局,明确地突出各区域的功能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由于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没有形成合适的着力点,而大面积的“撒胡椒面”式投资更无法形成真正的“增长极”,必须在西部地区内进行更深层次的细分,确定出合理的增长点,带动形成增长极,实现由点到线、线到面、面到网的层次开发战略,充分促成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系统地制定区域政策 由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②,我国在进行区域政策制定时,不仅要考虑问题区域的振兴与发展,更要从全局出发,按照系统的观点考虑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衔接和技术及经济效益外溢。 只有这样,产业间关联推动效应的可持续发挥才有强劲的动力,中部地区才能真正起到连接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纽带作用,才可以走出“马太效应”的怪圈。 不但可以使东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产业链内延到中部地区,而且也可以使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形成有效的经济互动,使区域经济走上共同协调发展之路,达到产业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吻合、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相吻合、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相吻合,同时避免“中部塌陷”,西部“飞地型产业”及“飞地”或“孤岛”的出现,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区域政策的制订应更市场化和地方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区域政策的制订主要是为了效率和公平两个目标,无论是为了哪一个目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必然牵涉到既得利益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问题。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区域企业的利益不可能在每个经济环节上都是一致的,甚至会在某些问题上出现冲突,难以实现梯度转移策略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进行明确合理的权责划分,中央政府在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要逐步下放和转移中央的部分经济决策权,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特别是在事关当地的区域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及资源优势,制定自己的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选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增长极规模与类型,通过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经济等级和增长极系统优化升级的开发,增强该地区的扩散效应和区域间梯度转移的承接能力,由上级或中央政府统筹,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四)成立专业的国家区域政策管理和制定机构 应成立专业的国家区域政策管理和制定机构,由其管理相应的各种发展基金,明确区域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信息收集、反馈及权责问题。 从英国、德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区域发展实践来看,他们都设立了相应的区域政策管理和制定机构,而且是专业化的职能部门对区域政策规划与实施负责。 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有许多部门涉及区域政策的制订和执行管理,但几乎无一部门具有立法意义上的区域政策与规划资源。 这种机构缺位的存在使区域政策效果的评价难以进行,而且在法律意义上也缺失了执行区域政策的责任机构。 因此,中央政府应该调整有关区域政策的管理机构和行政职能,成立负责区域发展管理的综合性权威机构,其基本职能包括负责具体区域划分,提出和审议各区域发展政策并对政策的执行结果负责,协调区域关系,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区域发展利益协调、统一管理区域发展基金运作和组织研究各种重大区域问题等。 (五)区域政策的立法工作急待展开 如前所述,政策效应分析中提到的区域政策工具单一,只有资金投资和政策优惠两种,而这些政策工具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并不是很高,难以让公众和投资商所预见。 所以,我国要保证区域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要引进国外投资和建立市场机制,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关于区域政策的立法工作。 英国在制订区域政策的同时,先后颁布了《特别区域法》、《工业布局法》、《地方就业法》和《工业发展法》,日本则颁布了《新产业城市建设促进法》、《工业再配置促进法》和《特定产业集聚促进法》等,我国政府虽然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如正在制定的《西部开发法》,将把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指导原则、重要的政策措施、政府的责任等内容进行阐述,但是与正式确定西部大开发的1999年相比,我国的立法时间还是滞后,我国政府应该抓紧区域政策的立法建设,为区域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平台,既能够保证区域政策的正常执行和评价,也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注释: ① Xavier Sala I Martin.“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J] Journal,1996,106(7):1019-1036. ② 佩鲁.增长极概念[J].经济学评丛,1988(9):46.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陈家海.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转变[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 黄速建,魏后凯.西部大开发与东中部地区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 陈栋生.跨世纪的中国区域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5] 王青云.国家区域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1996(3):17-20. [6] 张可云,胡乃武.中国重要的区域问题与统筹区域发展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2):8-13. [7] 秦池江.灾后重建与中国金融制度完善[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1).

本文来自网络网友投稿,不代表梧州山塘岐六堡茶官网立场,如果侵权,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需求持续增加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六堡茶知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9813931293

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首页
添加微信
一键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