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先做大 还是先做强

企业应该先做大在做强,还是应该先做强再做大,这是个争议了很久的问题。

站在任何一方的人都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支持证据,因此也就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双向悖论了。

特别是国资委这几年倡导的主辅分离,突出主业的方向,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企业不理解,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其实,归根结底,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企业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顺序成长。

企业能否同时做强做大 企业做强,就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企主要反映在效率方面,比如在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新产品快速推出能力、销售利润率等指标上超出行业平均值。

而企业做大,更多侧重在规模上,比如总产量、销售额、利税、产品线种类、设备数、员工数等。

研究强和大的逻辑关系在于搞清楚“强”是否能够导致“大”,或者反之是否成立。

我们先论证一下企业是否能够走出第三条道路,也就是同时做强做大。

同时做强做大,就要求企业能够同时提高效率和规模。

在经济学里有个基本认识,常规资源总是稀缺的。

无论做大还是做强,都需要消耗企业的人、财、物和时间、空间等资源,如何最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得效率和规模都能兼顾,需要随时把握好两者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匹配系数,进行科学调配。

这项任务很接近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结果也难逃调而不顺的结局,人为地扭曲效率与规模的比例,造成好的动机结出怪异的果实。

如果放手让资源按照企业发展规律按需要配置,那么由于企业内部运作并不像市场经济一样有效,其结果也必然是或者效率或者规模领先,而另一方面暂时被抑制的轮动情况。

同时做强做大,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很难做到平衡合理地分配到提高效率和增大规模两方面,因此,总难免会导致非同步、非均衡的发展。

进一步来看,这和资源的属性有关,如果企业更多地依靠虚拟经济资源,如知识和信息,那么由于其可共享性,不会因为使用而损耗,也就是不再稀缺时,这样的企业才有可能同时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还要求有自发调整的机制,使得不再稀缺的资源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有效地流动到位。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在传统行业领域,符合上述条件的产业和企业都应该是相当稀少的,这就决定了企业同时做大做强,不具有一般性和通用性的机会。

做强和做大的顺序 企业应该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几个重要的因素。

首先,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是规模优先型还是效率优先型。

企业最根本的需要是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竞争对手甚至是不同的时段,对于企业应该强还是应该大的要求有区别。

在强调规模优先时,企业大而不强相比强而不大可能有更大的生存机会;在强调效率优先时,结果正好相反。

企业应该根据环境需要把握好做大或者做强的顺序。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大而不强只能是短期可选状态,企业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必须做强才能够发展起来。

其次,要考虑企业发展的战略,在生存的同时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企业往往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一个优先顺序。

要么先做强,像一把尖刀快速插入对手薄弱的环节,迅速扩大战果,在对手没意识到或者措手不及时,形成先行者优势;要么先做大,占领尽可能多的点线面,快速圈地,形成将竞争对手包围之势,挤压对方的发展空间。

战略步骤要达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对方大,则我强;对方强,则我众。

当然,如果对方已经形成了既大又强的垄断地位,企业也就没必要考虑与这样的对手直接交锋,应选择退出这样的市场。

再次,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条件,无论做强还是做大,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合的事。

企业获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有时并不是自身能决定的。

有什么材料做什么饭,这是很现实的选择。

在某个时期,企业可能有条件提高效率,而另一段时期可能获得了规模发展的良机。

企业应该顺时而动,在具备条件时大力发展相应的能力,扬长避短,在长期来看,这种努力都不会白费,必然形成效率与规模的协同效应。

最后,考察产业是否具备效率和规模之间的自然衍生关系。

不同的产业在规模与效率的内在联系上可能是不一样的。

如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通常情况是规模经济带来较高效率,但效率随着规模增大呈现先快后慢的增长递减效应。

这样,在做大的同时能够实现部分的做强的目的,但随后还是应该将重点转移到做强。

而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型产业里,表现更突出的是只有做强了,才可能大范围扩展和推广,不强的企业做不大,甚至连生存的机会都很微小。

那么在这样的行业里,只有先求强后求大。

实际上,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技术和知识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比重越来越大,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不断转化。

汉语常用词“强大”是很科学的搭配,这不仅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

“强大”就是强而大,强更基本、更优先。

强大者很难被战胜,强而不大者也有一定的生存几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怕的是不强,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只要企业不够强,任何时候都处于竞争劣势,最终只会被淘汰出局。

做大、做强与多元化 国内企业家对于“做大”往往情有独钟,这和我们的传统官样文化有深厚渊源。

这种倾向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明显。

国企在治理结构和资源占有与分配上的特征,也助长了这一导向。

但国企做大的方向却有些偏移。

多数案例显示,多元化发展是国企做大的主要途径。

多元化将企业带进了多产品线、多个领域,这些领域之间有不同的关联度。

企业看起来产品丰富了,产量扩大了,人员和设备增加了,占地更大了,但这只是对规模的错误理解。

如果多元化只是关联度低的不同产业领域的简单叠加,带来的应该是范围经济效应而不是规模经济效应。

不相关多元化分散了企业的有限资源和能力,是造成大而弱的根本原因,最终拖累了企业,只能不断减少负载,由大变小 企业如果想借助多元化做大,更可行的选择是相关多元化战略,而且在进入领域的选择上应以产业链前后向环节或者在关联度高的产业/产品线之间为标准。

这样才能更好地共享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不同领域间相互协同和促进的放大效果。

这样的多元化是围绕核心产业和产品线的紧致型发展,实现企业规模的有序发展和扩大。

在国外,也存在以相关度不高的多元化战略发展的强企。

但那些案例与国内企业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通用电器(GE),产品涉及了从小电器到飞机发动机、从娱乐到金融、从塑胶原料到军用传感器的众多范围。

通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了,而是企业帝国,她是怎么做到既大又强的呢?这和通用的发展策略和手段有关。

通用是从小电器制造起家的,后来逐步扩展到相关性高的产业链上下游,但通用飞速发展的时代靠的不是自己的有机成长,不是靠自己向一个个领域蔓延伸展,而是大规模资本运作,包括重组剥离业绩不够出色的部门和并购业内强企。

在通用内部有个策略,任何子公司如果做不到业内前三名,就很可能被重组出售。

而并购进来的企业也是业内数一数二的巨头。

这种精英选择标准使得GE总部不需要具体参与下属公司的经营管理,总部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不会相互拖累,管理幅度和深度并没有因为多元化而增加,才实现了强强更强更大的结果。

反观我国企业,就会发现,多数情况是进入领域越多,企业越大越乱,管理失控,相互拖累,企业高层忙于四处救火,拆东墙补西墙,结果最终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些走得比较稳健的企业,如海尔,也是在关联度较高的领域,如白色家电,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而一旦进入关联度不太高的领域,如药业,也是表现平平、乏善可陈。

中国企业如果想模仿通用电器的战略,目前无论从市场大环境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微观层面看,可能性都不大。

还是集中发展或者相关多元化较为现实可行。

主辅分离政策借读 在担任国企主辅分离的财务顾问时,我们经常听到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突出主业集中发展的微词。

一个貌似合理的说法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更大”。

这种理解似是而非。

所谓“主辅”已经表明,那不是一只篮子放着所有鸡蛋的问题,而是一只篮子里什么都放,有鸡蛋、有鸭蛋、有青菜、有水果、有猪肉,甚至还有油盐酱醋等瓶瓶罐罐。

这样组合的风险有多大,已经一目了然

主辅分离的目的是突出主业、集中发展,先将主业做大做强,形成企业在核心领域的竞争力。

在中国特定的经济形态和政策环境下,国企具备这样做的条件和优势,这是政策合理性的根基。

同时,也要看清楚,主辅分离并不是国企改革的永久性政策,而只是出发点。

打造了众多在各产业领域的强企之后,才可能用资本运作手段整合出强强联合的超大型企业,才能有我们自己的可与国际行业巨头对阵的旗舰。

这对于国家严格控制的战略性行业尤其重要。

中国最终要向国际市场全面开放,在此之前,只剩下几年的有限时间给我们的企业打造这样的快速成长通道,错误的路线将白白浪费掉这宝贵的战机。

当国内出现了一批主业强大的企业时,采用GE那样的快速成长战略才有了可选择的对象,到了那时,相信中国也将有自己的GEs,那将不是GENERAL ELECTRIC(通用电器),而是中国的GIANT ENTERPRISES(巨人企业)。

为了明天,我们的企业今天务必放下身段,放弃不切实际的空想和野心,把企业做强做大。

记得采纳啊

企业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一个企业如何做强做大?

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其具体体现形式分析,可大体分解为十个内容。

我们姑且称之为十大竞争力。

(1)决策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企业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及时有效反应的能力。

不具有这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一具腐尸。

决策竞争力与企业决策力是一种同一关系。

决策频频失误的企业,肯定没有决策竞争力。

没有决策竞争力的企业,也就是企业决策力薄弱。

(2)组织竞争力。

企业市场竞争,最终得通过企业组织来实施。

也只有当保证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完成的事务工作,事事有人做,并且知道做好的标准时,才能保证由决策竞争力所形成的优势不落空。

并且,企业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必须以它为基础的。

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明确而恰当地界定企业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保障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活动,没有恰当的人承担并完成,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从何而来? (3)员工竞争力。

企业组织的大小事务,必须有人来承担。

也只有当员工的能力充分强,做好工作的意愿充分高,并且具有耐心和牺牲精神时,才能保证事事都做到位。

否则,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的空话。

保障企业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活动要有效率和效益,也就是保证活动的主体——员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意愿、耐心和牺牲精神。

(4)流程竞争力。

流程就是企业组织各个机构和岗位角色个人做事方式的总和。

它直接制约着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组织各个机构和岗位角色个人做事方式,没有效率和效益,企业组织的运行,也就不会有效率和效益。

如果一个企业组织的做事方式没有效率,也就企业组织运行没有效率和效益,这直接是企业没有执行力。

(5)文化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就是由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构成的一种整合力,它直接起着协调企业组织的运行,整合其内、外部资源的作用。

蒙牛的二十五个法则,之所以能够成为蒙牛的核心竞争力,其原因就在于这二十五个法则都变成了蒙牛人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为准则。

因而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也都必然直接受制于它。

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不统一,并且腐朽落后,决策就不免频频不失误,工作就不免效率低下。

(6)品牌竞争力。

品牌需要以质量为基础,但仅有质量却不能构成品牌。

它是强势企业文化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折射体现。

因而它也直接构成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的一种能力。

没有品牌竞争力,企业组织内部和外部都不认同企业的做事方式和行事结果,企业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力,更谈不上有核心竞争力。

品牌一旦形成,又直接是一种资源。

因而它是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7)渠道竞争力。

企业要赚钱、赢利、发展,就必须有充分多的客户接受他的产品和服务。

如果没有宽阔有效的渠道,沟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客户隔离,也就必然会惨败无疑。

因而,渠道直接是一种资源,渠道竞争力也就直接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内容。

(8)价格竞争力。

便宜是客户寻求的八大价值之一,没有不关注价格的客户。

在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同等的情况下,价格优势就是竞争力。

没有价格优势,最终都会被消费者淘汰。

因而这一竞争力也就直接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内容。

(9)伙伴竞争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万事不求人地包打天下的日子,已成为过去,要为客户提供全面超值的服务和价值满足,也就必须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

如果一个企业失去了合作伙伴的支持,也就无法适应客户价值满足集中化的要求,也就必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而,它的增强,也就直接是企业支持力和和执行力的提升。

(10)创新竞争力。

一招先,吃遍天,这是市场竞争中的不二法门。

要一招先就必须有不断的创新。

谁能不断地创造出这一招先来,谁就能在这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它既是企业支持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企业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十大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就体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十个方面的竞争力,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乏或者降低,又都会直接导致这种能力的下降,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降低。

但这十种竞争力又各自相对独立。

任何一个企业,拥有了这其中任何一种竞争力,也都是市场竞争一个制高点的占领。

如何加大农业品牌建设

目前国内农业品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企业通过品牌咨询管理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又一个品牌,曾几何时,“农业品牌”在国内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下到乡村,上至中央,对此都鲜有关注。

十余年间,各种咨询公司结合国际经验,逐渐构建起了中国农业品牌的理论体系,并将之实践运用于近百个地方政府的农业品牌打造中。

如今很多农业品牌都已经将现代化的成果反哺给了农业。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创建农业品牌,不仅能提升农业行业整体形象,更能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甚至推动一个地区的发展。

当水果、粮食等农作物成立品牌的时候会立即上升到营销式发展的层面,就可以通过品牌定位、产品创新、产品核心价值、品牌形象设计以及传播推广等手段,提升产业、企业、地区来实现价值并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化得到资本的升级,现代化的建设思路比传统营销方式肯定更加有效。

我们今天就来浅析建立农业品牌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几个小问题。

如今的社会,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再提高,对于农作物同样也是一样,各企业在建立品牌的时候要明确自己的产品结构,要抢占公共资源走市场引领之路,企业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种什么,种什么是迎合市场需求的,例如蔬菜来说,要引领菜农“埋头种菜”转变成“种市场需要的菜”紧跟市场架构,并且企业要第一时间占领到最佳的资源,比如土地、地方性的农产品,做市场的龙头老大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手段,因为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有了不错的产品才等于有了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当然后续的营销当中给产品创意建立品牌识别符号,选准品牌代言人,做正确的广告并设计精良的包装彰显价值和差异都非常重要。

企业需要去发掘与竞争不一样的内容,例如“寿星桃”这样的方法就会给企业创造差异化价值。

这一点与其他行业一纸,做差异化品牌才能提升更大的价值。

同时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当开发出新型农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拿到知识产权,这就等于拿到了标准,这样就会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当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主动权。

当企业形成一定的标准化的时候,说明品牌咨询管理起到了作用,当然企业发展还是要按照“尊重自然、循环发展”的理念,从培育到销售,安全优质的农夫产品才是一切农业品牌的核心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网友投稿,不代表梧州山塘岐六堡茶官网立场,如果侵权,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和谐的田园风景图是什么意思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9813931293

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首页
添加微信
一键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