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满足村民的医疗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农村和谐稳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之一。在构建和谐农村过程中,满足村民的医疗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满足村民医疗需求

医疗健康是村民生活幸福的基本保障。长期以来,农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普遍存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村医疗条件。

  • 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乡镇卫生院为核心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满足村民的医疗需求,提高他
  • 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基层医疗人才,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 开展农村医疗救助:设立新农合等医疗保障制度,减轻村民就医负担。

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与医疗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满足村民医疗需求,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 保障村民基本生活:通过低保、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修建农村道路、完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满足村民医疗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 缓解社会矛盾: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问题,有助于缓解农村社会矛盾。
  • 促进经济发展:健康的村民更能投入劳动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营造和谐氛围:生活质量提升的村民更加安居乐业,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氛围。

结语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配合。满足村民医疗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实现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同时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我们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如何加强村风民风建设促进和谐村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如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贯致力于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围绕中心、着眼基层、面向群众、与时俱进,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 加大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农民群众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 各地各部门把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宣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宣传中央关于扶持粮食生产、直补种粮农民、减免农业税、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支农惠农政策,宣传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重大部署,宣传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等重大举措。 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了加快改革发展的信心。 加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深入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广泛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修订完善乡规民约,依托农村道德评议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抓住防治非典和禽流感的契机,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引导农民群众革除各种陋习。 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访贫问苦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多了,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多了,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多了,积极向上、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文明新风在农村逐步兴起。 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农民群众文明素质有新的提高。 把创建文明村镇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结合起来,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广大农民服务结合起来,以户为抓手、以村为基础、以乡镇为龙头,不断深化拓展创建活动。 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形式多样,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吸引了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文明村创建活动丰富多彩,文明示范村、小康文明村等新载体不断涌现。 从具体事情抓起,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有效推动了村容镇貌的建设,提升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出现了由少到多、由临时申请到列入专项预算、由政府财政投入到社会各方面共同投入的新局面。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举办农民艺术节、乡村青年文化节,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广大文艺院团转换经营观念,积极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逐步高涨,农民投资自办文化在许多地方悄然兴起。 总的看,几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 由于各地物质条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差异很大,东西南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各异,发展还很不平衡。 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有的领导不够重视,有的认识不够全面,有的目标不够明确,有的措施不够有力,有的方法不够科学,制约了一些地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迫切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同样在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既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既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在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也表现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上。 统筹城乡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又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建设,又要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形势下,如何贯彻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 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支撑。 应当看到,农村经济建设所需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传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培育,所需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营造。 在新形势下,如何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不断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农民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职业技能较为缺乏,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迅速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在新形势下,如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素养、较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服务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改善,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 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面貌尚未根本改变。 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乡镇文化站设施陈旧落后,反映农村题材的图书、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等明显不够,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完全改变。 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 在马一些农村地区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有所滋长,腐朽落后文化有所抬头,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 有的农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 有的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泛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有的农村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损害群众利益情况时有发生。 解决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靠政策,靠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农民群众安定有序、和睦相处,促进农村的稳定和谐,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加强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 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凝聚了人民意志,反映了时代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把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干部群众,作为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广泛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重要部署,宣传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进展情况,宣传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实际行动。 把科学发展观对“三农”工作的基本要求讲到位,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讲清楚,把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 要坚持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坚持不懈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农民群众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发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使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蔚然成风。 深入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帮助农民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 推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 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事关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事关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适应国家建设资金更多地投入农村这一重大转变,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进度,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严重失衡的状况。 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性强,参与面广,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要培育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 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节日和集市,开展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读书征文等文体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思路,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 要继续深入开展“三下乡等活动,鼓励专业文艺机构、表演团体等积极组织各种小分队下乡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乐送给农民群众。 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 要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开展创建各种形式的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企业、文明市场、文明城镇活动,开展创建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活动,巩固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格局。 适应农民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新要求,倡导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要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和劳动技能,引导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要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 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看,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 就工作措施和方法来说,有以下几点体会:——领导重视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领导。 领导重视不重视,摆没摆上位置,有没有兴趣,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 只有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突出位置,纳入总体规划,真抓实干,经常研究思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关问题,出思路、想办法、提要求,才能为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 ——政策支持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从根本上说,主要得益于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和完善。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需要政策支持。 只有适应农村发展需要,从经费投入、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才能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 ——制度建设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就容易产生长官意志,导致工作随意性大,出现“前任政绩、后任包袱”等现象。 只有把制度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大建章立制力度,必要时辅之以立法手段,用好的制度和机制来管人管事,才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长期性,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围绕中心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 物质文明建设搞不好,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前进基础;反之,精神文明建设搞不上去,物质文明建设也会受破坏、走弯路。 只有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多办实事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要坚持把无形变有形,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件一件的实事抓起。 只有坚持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相结合,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把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风尚送到农村,力戒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才能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社会参与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仅靠农村农民自身不够,仅靠职能部门也不行,需要城市与农村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这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客观要求。 只有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把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增强服务农民群众的光荣感、使命感,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局面。 ——典型示范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好经验好作法,对推动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虽然各地经济基础有强有弱,自然条件有优有劣,情况千差万别,但都有许多从实际出发、生动鲜活、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 只有善于挖掘发现典型、培养爱护典型,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各地农村都有典型经验可学,都有身边榜样可追,才能以点带面,实现工作整体推进。 ——依靠群众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 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他们当中蕴藏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活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之源。 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之日,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见到成效之时。 只有充分相信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造,才能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五大振兴是指什么

五大振兴是指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一是产业振兴,是时代要发展,产业是基础。

二是人才振兴,人才是国家振兴和社会发民的关系,所以要积极培养有才有能力的专业人士。

三是文化振兴,文化相当于一个人的灵魂,所以要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建设文明社会风气。

四是生态振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根本。

五是组织振兴,一个好的组织能起到带头作用,达到全面振兴的目的。

五大振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一脉相承。

推动乡村五大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

1、促进农业发展。

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推动农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福利。 乡村振兴可以增强国家安全,提高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稳定农村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

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可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可以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

基层党组织如何实现能力上的整合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大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农村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和谐也就没有整个中国社会的和谐。 要构建和谐农村,需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特别是需要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不懈努力。 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大大提高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了作用,才能确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自然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任务。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来体现先进性。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及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广大农民群众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农村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平安、和谐,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社会和谐是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 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是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方法、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现实需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团结带领农民群众构建和谐农村的领导核心,其工作好坏、成效大小,战斗力、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影响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以及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为农村发展做好各项服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稳定上来。 同时,随着乡、村区划调整,乡、村的区域面积、辖区人口及党员数不断增加,管理幅度的扩大,给乡、村党组织的工作带来新的难度。 这些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合作组织会员党员实行“双重”管理,以合作组织党支部管理为主,党员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党费收缴、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由合作组织党支部负责,居住地党支部配合;对在村内部范围成立的合作组织党支部,则隶属于所在村党组织领导。 三是双向结合。 即在加强对本地务工党员进行组织化教育管理的同时,改变流动党员管理比较薄弱的局面,着力创建流动党员党组织。 一方面依托当地党组织,坚持以当地党组织为轴心,建立“风筝式”和“车轮式”的辐射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当地党支部的“藤蔓”作用,使党员离乡离村不离党;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外出党员的教育管理新模式,主动联系流入地党组织,发挥流入地党组织的作用,把流动党员编入流入地的基层党组织。 四是特色组合。 按照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和有利于发挥核心堡垒作用的原则,有选择、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组织设置,在一些尚不具备改建以上类型党组织的,可先在村党支部党小组的设置上进行调整和改进,建立特色党小组,积累经验,再逐步推进组织设置的整体创新。 2、改进活动方式。 开展高质量、吸引力强的组织活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载体,也是增强凝聚力、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一是改进传统型组织活动方式。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对重复传达或学习的内容,采用解读、问答或者讨论的方式进行,以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学习积极性。 定期举办党课或培训班,严格执行签到、请销假以及党内通报制度,督促广大党员自觉参加组织活动。 二是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 打破基层条块划分的模式,开展基层组织间的沟通交流和横向联合活动,在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增加自由选择范围,发挥不同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优势和特长,以扩大党员的信息交流范围,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增强组织凝聚力。 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时,不局限于本人所属的党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加系统内、工作和居住区域内其他党组织的活动;党组织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可以对系统内的其他党组织或者系统外单位的党员开放,也可以在党组织之间联合组织活动。 在开放的程度上,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内容,适度向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外群众开放,接受社会评判。 三是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 除了开展传统的组织活动以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多种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可以自行设计组织生活主题,采用“党员奉献日”、“网上党校”、“乡村夜话”和文体活动等形式,使组织生活在内容和形式上适应时代要求,富有生气、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质量和效果切实得到提高,从而增强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 3、加强阵地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是基层党组织广泛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向心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党员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党务,加强交流沟通、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场所。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对于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凝聚农民群众、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战斗力、加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明确目标,规范标准。 遵循“统一规划、上下齐动、多措并举”和“实用、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按照“三室九有”(即有办公室、会议室、阅览室,有党组织和配备组织的活动园地、党旗或国旗、桌椅、电话、书刊文件柜、学习资料、配备齐全的电教设备、规章制度、橱窗式党务或村务公开栏)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活动室建设,保证室内设施齐全,布置整齐,摆设规范,内容全面。 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基层党组织和组织部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综合协调职能,发挥各个方面的能动性和优势,通过“三级五方”,即县、乡、村三级投入,村自筹一点、县委组织部从县管党费中补助一点、县乡财政安排一点、帮扶单位赞助一点、社会各方筹措一点的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资金保障体系。 三是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充分发挥阵地作用。 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作为农村党员学习培训和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现“一室多能”,发挥综合效应。 建立阵地专人管护、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培训、设备登记造册、定期检查等制度,加强对阵地的管理;要利用活动阵地经常性开展党员干部群众政治理论、实用科技等知识的培训,开辟图书室、阅览室等场所,为党员干部群众了解信息、提高增收致富本领创造条件,搭建农村党员、群众学习、交流的有效平台,让党员、干部、群众有谈话和倾诉的地方,有进行利益诉求、民主诉求的场所。 (三)紧紧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这个核心问题,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向群众,其一言一行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是直接沟通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主体。 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顺民意、得民心,打牢执政之基,构建和谐社会。 1、建立一线工作制度,促使干部深入实际。 一是建立健全机关干部住村入户制度,推广“一线工作法”。 鼓励和倡导干部入住农户家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了解农民所急、所忧、所怨、所缺,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进,从群众最希望做的事情做起,引导干部把情况掌握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 通过这样的努力,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消除与群众的隔阂,融洽干群、党群关系。 二是建立基层干部结对帮扶制度。 要求每个基层干部每年做到“五个一”,即联系一个村、传授一门实用技术、引进一个项目、帮扶一个贫困户、资助一个贫困生。 通过干部结对帮扶加大对农民的引导力度,在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致富上多想一些办法、多找一些门路、多出一份力量;在化解农民怨言、理顺农民情绪上多做一些开导、多作一些解释、多动一点感情,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 三是建立乡镇干部住宿乡镇制度,克服“走读”现象,保证重大纠纷、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干部及时到场处理,防止事态扩大,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和谐。 2、建立民意咨询制度,促使干部民主决策。 一是以乡镇为主体,建立重大问题征求群众意见制度。 对于涉及本辖区长远性、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敏感问题,决策前,采取印发征求意见表、进村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弄清楚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迫切愿望;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形成的初步方案;进一步征求村民对初步方案的意见,争取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 决策中,邀请有关专家、乡镇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发表意见,参与决策讨论,修正、完善方案。 决策后,将结果向群众通报,听取群众的反馈意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落实。 二是以村为主体,建立民主议事日制度。 各村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由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负责组织,邀请村民代表、乡镇以上人大代表、老党员、老干部和自愿参加的村民开展民主议事活动。 议事会上,不仅要讨论本村大事,还要将代表们平时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村“两委”会,由村“两委”会给予答复和承诺。 不能由村里负责落实的,填写《民情反映表》呈报上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请求帮助协调解决。 通过民主议政日制度,为干部群众沟通提供桥梁、消除误会、加深理解。 3、建立帮助服务制度,促使干部改进工作方法。 一要建立基层干部示范基地制度。 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兴办、领办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教会农民种什么,帮助农民销出去。 二是深化和完善乡镇为民办全程代理制度。 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做到群众办事、干部跑腿,由“民求官”转变为“官找民”。 认真总结、完善、深化乡镇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在村设立代办受理点、乡镇设立受理室、县设服务大厅。 群众有事找村代办员、村代办员找乡镇受理室办理;乡镇办不了,再到县为民办事服务大厅,限时办结;政策不允许的,向群众解释好。 要让受理点、受理室、服务大厅成为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让干部把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服务送到家门口。 三是围绕服务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积极开展访贫问难送亲民情,访怨问责办乐民事,访民问计思富民策的“三访三问三民”和“致富领头雁,群众贴心人”等主题实践活动,唱响“农民致富奔小康,党员示范做榜样”的主旋律,组织科技服务团、法制报告团、文艺宣传团、医疗服务团等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着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建立民主监督制度,促使干部廉洁从政。 一要建立完善乡村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 凡与党员、群众密切相关和普遍关心的问题,只要不涉及党内机密,均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透明度,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消除与群众之间的“隔阂”。 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梳理出固定公开、定期公开、随时公开的事项,规范完善公开程序,并认真收集反馈意见,保证群众监督落到实处。 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村帐乡管,抽调专业会计集中办公,彻底取消村级招待开支,切实把村务公开栏变成群众的“明白栏”、“连心栏”。 二要建立完善为民办事服务承诺制。 将职责范围、基本政策、干部分工公布于众,并根据职责范围向社会做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定期组织对部门承诺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每年进行一次群众评议,把评议结果作为考核部门及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群众意见较大的限期整改。 (四)紧紧围绕完善工作机制这个根本问题,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 建立健全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健全党员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党员发展工作制度。 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对于优化农村党员结构,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突出发展重点,把思想好、懂管理、门路广的致富带头人培养和吸引到党组织中来。 要严格程序,认真执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入党培养教育、政审考察、转正审批等一系列制度,全面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和全程联名推荐制,保证发展党员质量,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要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建党对象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培训,定期进行考察考核,分配适当的工作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不断提高带领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本领。 要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机制,把发展党员工作列为村党组织的重要考核指标;建立和完善县乡联网的发展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探索建立不合格党员退出制度。 要认真对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实行党员底线管理,科学界定不合格党员的标准,对政治立场不够坚定,抵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性观念差,不履行党员义务,不接受党的纪律约束,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损害党和人民利益,在群众在赞成恶劣影响的;长期消极落后,不发挥党员作用;不履行公民义务,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参加宗教、邪教和其他非法组织活动,经教育不改的,可以认定为不合格党员。 要按照“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的原则,妥善做好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工作。 坚持定性评议与定量评议相结合,党员评议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增强评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要积极做好落后党员的教育转化工作。 坚持谈心谈话制度,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监督。 三是建立党员激励制度。 激励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外在动力。 要扎实有效地开展树立先进典型、谈心交心、为困难党员送温暖、“十星”评选等活动,实行榜样激励、事业激励、荣誉激励和物质激励并重的原则,激励党员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服务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群众民主参与的制度体系。 完善群众参与党员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吸纳、扩大普通群众有序参与党员民主评议工作,加强群众对党员的监督。 探索建立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实行农村基层党组织“两推一选”,发动群众直接参与,推荐党组织书记及委员人选,真正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建立重大事项征求群众意见制度,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保证和落实群众的利益。 二是建立健全经常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体系。 坚持并完善党员走访群众制度、党员定点联系户等制度。 在村设立党员服务站(所),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为党员服务群众、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 建立党员为民服务承诺制,使每个党员都有明确的努力目标和责任。 建立健全党员责任区制度,在责任区内党员负责宣传政策法规、调处纠纷、化解矛盾。 建立经常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制度,为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载体,不断改进农村党员的作风,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三是建立健全群众监督的制度体系。 进一步拓宽群众了解情况、反映意见的渠道。 农村党员要经常性地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党组织反映,使群众的合理愿望和利益诉求及时得到满足。 推行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公示制度和承诺制度,引导农村党员在劳动、生产、经营、服务过程中规范自身行为,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权利的保障机制。 一是推行党代会代表常任制,充分发挥党代表的作用。 重点建立党代会年会制度,使党代表参与党委决策经常化,监督党委工作制度化;建立党委成员述职述廉制度,切实发挥党代表对党委成员的监督作用;建立党代表小组活动制度,及时收集和反馈民情民意;建立党代表联系党员制度,发挥党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改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积极探索党内“直选”。 乡镇党委换届实行“两推直选”,由全体党员自下而上推荐产生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初步人选,再召开相关会议进行全额定向推荐,经过理论考试、组织考察等程序确定候选人,召开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直接选举党委书记、副书记和委员。 三是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重大事项讨论等制度,形成党内民主参与的机制,扩大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建立对老党员、困难党员的帮扶救助机制。 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对困难党员提供经济上的帮扶和救助。 每年“七一”及重大节日期间开展老党员、困难党员慰问活动;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义务服务和公益活动,帮助老党员、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提高党员“双带”能力,分乡、村建立党员家庭经济发展、收入状况的台帐,建立对困难党员的“一帮一”结对帮扶制度,家庭生活较宽裕的党员从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等方面为困难党员提供帮助。 五是探索建立关爱和服务党员的机制。 关心爱护党员,为党员搞好服务,是新形势下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建设团结和谐的农村党员队伍,激发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方法。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广大党员团结在周围,必须注重关心爱护党员、热情服务党员。 要注重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建设党员服务咨询中心,开展党务工作政策咨询、党建知识教育传播、提供党员活动场所,帮助生活困难党员等服务,为广大农村党员提供思想关怀、生活关怀和人文关怀,成为温馨的“党员之家”。 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使广大党员深切感受组织的温暖,增强党员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本文来自网络网友投稿,不代表梧州山塘岐六堡茶官网立场,如果侵权,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便捷可负担的医疗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9813931293

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首页
添加微信
一键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