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叶的近代历史,犹如一部沧桑巨变的篇章,记录着中国茶业的兴衰历程。
自百年前起,六堡乡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茶叶,产量曾达到数十万斤的高峰,然而在日军侵华期间,茶园几乎荒废,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这段历史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与茶叶产业的曲折发展。
梧州,作为六堡茶的重要发源地,早在汉代就有饮茶的传统,岭南文化的繁荣使得广信成为了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
那时的岭南民众已经懂得以茶待客,甚至在烹饪中加入香料,这种习俗在今天的“打油茶”中还能找到踪影。
茶文化在南方逐渐兴起,名流士绅阶层最先崇尚饮茶,随后影响至全国各地。
在古广信梧州,饮茶之风盛行,不论士绅还是平民,都有“客来奉茶”的习俗。
六堡茶的种植历史悠久,甚至在清嘉庆年间即被列为名茶,虽然具体种植时间未有确凿记载,但其品质优良,久负盛名。
二战前,六堡茶在港、澳、南洋等地享有盛誉,销量巨大。
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制茶,其中流传的“黑脚”故事,就是当时家庭制茶的生动写照。
据《广西特产志略》记载,六堡茶年产量曾超过60万斤,显示出当时的繁荣景象。
茶园规模空前,漫山遍野都是茶树,形成了壮观的制茶场景。
茶叶通过“茶船古道”运往各地,见证了六堡茶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变迁。
知名茶庄如天顺祥和广元泰等纷纷进入六堡收茶,他们的商业活动与六堡茶业紧密相连。
尽管经历了历史的起伏,六堡茶的百年老号如天顺祥和广元泰等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成功和创新,如广元泰的“内飞”记号,都成为了六堡茶历史的一部分。
同时,茶商与茶农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茶业竞争中的各种策略,都生动地展现了六堡茶业的活力和变迁。
六堡茶传奇:小家碧玉六堡茶
六堡茶:梧州古城的瑰宝梧州市,这座历史悠久的广西古城,尽管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却犹如一位深居简出的闺秀,鲜为人知。
其中,作为当地特色名产的六堡茶,更是知者寥寥。
在黑茶大家族中,六堡茶虽然与普洱茶齐名,但由于产量有限且主要出口至东南亚,国内知晓度并不高,主要在两广地区流通。
六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因其独特的槟榔香味而列入中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
六堡茶得名于梧州市苍梧县西北的六堡山区,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茶树茁壮。
其制作工艺精细,包括鲜叶萎凋、揉捻、发酵等步骤,其中的炊蒸压箩法尤为独特,茶叶在木桶中炊蒸后置竹篓中发酵,使其滋味醇厚、香气陈香。
六堡茶以其红、浓、醇、陈的特性而享有盛誉,不仅色泽红亮,滋味浓厚,还具有消暑祛湿、健胃养神等功效。
在梧州,六堡茶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保健饮品,特别是在炎热潮湿的季节,凉茶铺子中少不了六堡茶的身影。
传统的煮饮方式更是别具一格,用瓦锅煮沸山泉水,配以六堡茶叶,味道醇厚。
然而,六堡茶的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相较于普洱茶仍有较大差距,期待未来能成为饮茶爱好者的新宠,不仅是六堡茶的幸事,也是梧州和广西的骄傲。
六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饮用六堡茶时,把六堡茶放在瓦锅中,加入山泉水,明火煮沸后,稍置放,待微温饮用,倍感味甘醇香,有提抻、益脾消滞、生津解暑的功效,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六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六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早在明朝时,苍梧(即现在的广西梧州)已经为两广重镇,苍梧辖区内有头堡、二堡、三堡一直到六堡,均产茶,其中以六堡所产最优,因此后世都称六堡茶。
现在整个苍梧县乃至贺州、蒙山等地都有六堡茶毛茶生产。
明 蓝瑛《临宋人青绿山水》卷 局部
六堡茶在清朝嘉庆年间被列为全国名茶,成为贡品。
而其中以六堡当地的一个山冲—下头茶最出名。
据考证,广东的茶商到六堡收茶,把当地方言“下头”听成了“虾斗”,因茶品优异,回去后大肆宣传,“虾斗茶”的名气越来越大。
在清末,广生祥的虾斗茶备受港澳茶商欢迎
六堡茶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六堡是老百姓的茶
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与大众的生活很近,但名气大的茶却离普通人很远,有些甚至几千块一斤。
而六堡茶例外,在六堡的产地梧州,两三百块一斤的六堡茶随处可见,而且是正货。
六堡茶就是老百姓的茶,这与两广的“早茶”文化息息相关。
两广“喝早茶”名为喝茶,实为亲朋好友相聚聊天,泡上一壶茶喝两三个小时最正常不过。
因此,普洱、六堡等耐泡的黑茶类在当地非常流行。
广州、梧州的茶楼随处可见,而喝茶的氛围已经从当初的早茶发展至“太子茶”(意为早上10-11点才去喝茶),夜茶(茶楼营业至凌晨1点),可以说是全天候不停歇。
六堡茶就有这样的品性,不用讲究冲泡技巧,从第一泡到十几泡,色不衰味不减。
甚至在日常的家中,把六堡老茶婆放保温水壶里,可以喝一天。
岭南地区喜欢喝“凉茶”,就是喝中草药熬的水。
街上的凉茶铺比比皆是,各家各户也喜欢自己煲凉茶。
凉茶最注重降火和祛湿两大功能,但凉茶毕竟是中草药,而六堡茶对祛除肠胃的湿气有奇效,比中草药熬制的凉茶温和以及便捷。
因此,普通人家把六堡茶作为祛湿解暑释乏的日常生活饮品,经常喝酒抽烟的人也喜欢喝六堡茶作保健之用。
经农科人员检测,六堡茶的茶多糖含量大约是普洱茶的一倍。
(茶多糖具有降血糖、血脂、抗血栓等作用)同等嫩度的鲜叶,分别加工成红茶、绿茶和黑茶,其茶多糖含量则以黑茶最多,绿茶次之,红茶最低。
叶片越老茶多糖含量越丰富,而六堡茶正正有用老叶的传统。
六堡是蜚声东南亚的茶
六堡茶属黑茶类,讲究年头越久越珍贵。
如果在国内遇到商家说自己的是陈年六堡,已经有三四十年历史,大多数是忽悠,但是在港澳地区和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国家,倒是真有可能碰得到,甚至年份更久远的也有。
这与六堡茶特殊的出口历史有关。
道光年间(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处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随即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
中国清末,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苟存性命为躲避乱世的沿海华人在同乡、亲友等的影响下,纷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
(也有很多是被人口贩卖到那边的,俗称卖猪仔)
初到南洋水土不服,矿工常常生病,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清朝闭关锁国期间,广州十三行才有出口资格,于是大量六堡茶用箩筐运输,到香港和马来西亚再分装。
因此六堡茶在香港和南亚地区享誉盛名。
(现在梧州本地卖六堡茶还保留着放在大箩筐里的传统)
抗日战争和内战期间,六堡茶的生产基本停滞。
解放后土改和建立生产合作社,大量六堡茶树被砍掉,一直到1953年中茶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对六堡茶的工艺进行改良,逐步创建了六堡茶的现代生产工艺。
这也是现在六堡茶“厂茶”和“农家茶”分歧的肇始。
因为历史的原因,六堡茶老茶树甚少能够保留下来,大多数是八十年代以后重新种植的。
由于六堡地处山区,缺医少药,当地一直把六堡茶当药用,因此都有小规模的生产。
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找到当地真正的老茶,不过数量很少。
普洱茶宣传成功后,在工艺上属于近亲的六堡茶也搭上了顺风车,逐渐受到市场追捧。
现在,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逐年上升,国家已经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与云南普洱茶齐名的黑茶。
六堡茶文化的营养价值
六堡茶属于温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类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的功效。
既可饱食之后饮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饮之清肠胃。
在闷热的天气里,饮用六堡茶清凉祛暑、倍感舒畅。
六堡茶在晾置陈化后,茶中便可见到有许多金黄色“金花”,这是有益品质的黄霉菌,它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茶叶汤色变棕红,消除粗青味。
科学试验和六堡茶爱好者品茗实践证明,六堡茶除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酵素高于其它茶类,故六堡茶具有更强的分解油腻、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长期饮用可以健胃养神、减肥健身。
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堡茶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