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乡村振兴与六堡茶的融合之路

引言

梧州,历史悠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级市,是六堡茶的发源地。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梧州积极探索六堡茶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堡茶产业概况

六堡茶产于梧州市六堡镇,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口味闻名于世。近年来,六堡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和品质稳步提升。

融合路径

产业链延伸

梧州充分利用六堡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六堡茶加工包装、营销等产业链环节,形成“种植—加工—贸易—旅游”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建设六堡茶产业园区、引进龙头企业,推动六堡茶从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电商助力

梧州积极发展六堡茶电子商务,打造线上销售平台,开通官方旗舰店,并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通过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网络,扩大六堡茶的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旅游带动

梧州将六堡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茶园采摘、茶叶制作、茶艺品鉴等体验项目。建设六堡茶主题公园、茶文化展示厅,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科技支撑

梧州加大六堡茶科技研发投入,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开展六堡茶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创新、茶叶加工工艺优化等研究。通过科技赋能,提高六堡茶的品质和产量,提升产业竞争力。

成果与效益

  • 产业繁荣:六堡茶产业链逐步完善,茶农收入大幅增加,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 梧州乡村振兴与茶的融合之路
  • 乡村振兴:六堡茶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民生福祉。
  • 品牌效应:梧州六堡茶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广西特色农业产品代表,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

结语

梧州乡村振兴与六堡茶产业融合之路是一条成功的探索。通过产业链延伸、电商助力、旅游带动、科技支撑等举措,六堡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梧州经验为其他茶叶产区提供了有益借鉴,为促进乡村振兴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梧州六堡茶暨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火爆背后

“岭南风光”是国家旅游局主推的美丽中国十大旅游品牌全球推广工程之一,而梧州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为充分展示岭南历史文化底蕴,今年梧州市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把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活动与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相结合,并把活动延续到国庆节黄金周,实现推广茶产业,传承岭南文化和“茶船古道”文化,实现旅游“一石三鸟”的效果。 古道茶香客似云来——梧州六堡茶暨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火爆背后“黑石茶到!芦笛茶到!”上午时分,苍梧县六堡镇合口码头广场上人山人海,茶担队的茶农一边吆喝,一边挑着一筐筐茶叶来到码头,六堡茶历史民俗文化表演正式开始了。 这是9月25日至10月6日,梧州六堡茶暨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的一个热闹镜头。 “岭南风光”是国家旅游局主推的美丽中国十大旅游品牌全球推广工程之一,而梧州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为充分展示岭南历史文化底蕴,今年梧州市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把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活动与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相结合,并把活动延续到国庆节黄金周,实现推广茶产业,传承岭南文化和“茶船古道”文化,实现旅游“一石三鸟”的效果。 1、以茶为媒,不断发展壮大产业“茶排出埠喽!”随着一声叫喊,装满茶叶的竹排缓缓驶出,穿着蓑衣的茶农唱起当地的特色茶歌,好一番茶业兴旺的好景象。 作为“茶船古道”发源地,六堡镇成为此次文化周的“主角”。 “这里是茶船古道的源头,今天的表演重现了历史上古码头担茶、装茶、运茶的繁忙景象,既让我们感觉新鲜有趣,又帮助大家加深了对六堡茶历史文化的了解。 ”外地游客张先生说。 特色表演让游客们身临其境感受六堡茶文化的历史魅力,而斗茶大赛则让大家一饱口福眼福。 苍梧县总工会组织了86家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送来茶样参加比赛。 由六堡茶非遗传承人、六堡茶合作社负责人和茶企负责人组成的评委组,对86款茶样进行初评。 假日里,在六堡镇茶园,游客们品尝六堡茶,观赏茶园风光,体验采茶制茶流程,在游玩中了解六堡茶的悠久历史。 而在梧州市区,则举行了2018年全国茶馆产业发展峰会。 近年来,中国茶叶产业迎来茶叶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的全面繁荣,茶馆业也因此进入蓬勃发展期,从基础薄弱逐步发展成为一端连接生产、一端连接市场的文化展示平台,承载信息、展示、交际、审美、休闲、餐饮等许多社会功能,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茶馆经营者、茶企负责人参加峰会,分享了各地茶馆发展经验,并为参会的茶馆经营者提供发展建议。 “活动以茶为媒,有利于壮大六堡茶产业发展。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称,目前,六堡茶年产量超过1.35万吨,直接产值已逾14亿元,综合产值达40亿元,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带动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助推乡村振兴,成为梧州乃至广西一张闪亮的名片。 本次活动让广大茶人更了解梧州,更懂梧州六堡茶,携手打造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2、以文切入,充分挖掘茶旅内涵“边喝茶,边感受浓浓的岭南文化,味道好极了。 ”国庆放假,不少游客涌到梧州,白天感受“茶船古道”文化,晚上看岭南文化展演活动。 除了在六堡镇的特色表演外,梧州六堡茶文化展示馆也相当火爆。 活动周期间,这里正在举行六堡茶“茶船古道”历史文化图片展,数个展板整齐地摆放在馆内,图文并茂地从古道遗痕、古道兴衰、境外寻踪三个部分,将六堡茶历史文化及“茶船古道”故事展现给游客,将“茶船古道”故事推广出去,增强梧州六堡茶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10月1-6日,每天晚上,梧州市六堡茶文化馆欢声笑语,“茶礼戏食”梧州岭南文化展演活动准时开始,大家赞叹不绝。 说唱表演《今日茶乡老茶婆》、舞蹈《广西尼的呀》等节目,既表达了梧州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奋斗的壮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豪迈情怀,也进一步向市民游客展示了梧州六堡茶等产品独特韵味。 旅游周期间,梧州市还通过六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体验活动、“梧州有礼茶礼”旅游商品暨创意设计大赛、“Hi梧州”抖音视频评选大赛等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了不少区内外游客参加,感受六堡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把六堡茶文化周和岭南文化周结合起来,有利于推进全域旅游,做大做强特色旅游。 ”自治区旅发委主任甘霖表示,自治区旅发委与梧州市已成功举办两届“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活动,对打造广西岭南风情旅游品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梧州市此次以活动为契机,积极实施“东融”战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助力广西旅游强区建设。 3、三节结合,持续提升城市品牌在2018年中国(梧州)六堡茶暨广西岭南风情旅游文化周活动的推动下,六堡茶文化之旅持续升温。 10月1-6日,前往六堡镇的专线旅游车票早早售完,市六堡茶文化展示馆、茂圣六堡茶馆、苍松茶厂等景区和茶企接待的游客数量明显增加,翠绿的茶山、四溢香韵的茶汤、特色各异的六堡茶产品都让游客赞不绝口。 国庆黄金周里,大家参观百年骑楼,品尝梧州特色美食,冰泉豆浆、纸包鸡、龟苓膏、河鲜等传统特色美食仍是吸引游客的大卖点:梧州冰泉豆浆馆一座难求;到新粤西楼、大东酒家品尝纸包鸡、葱油鱼的游客络绎不绝。 吃喝玩乐互动一条龙的休闲服务,独特岭南文化神韵与魅力,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的游客。 据介绍,去年第二届广西岭南风情旅游文化周接待游客80.26万人,旅游收入3.56亿元。 今年把六堡茶文化节、岭南文化周和国庆黄金周结合后,国庆节期间,该市共接待游客135.31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6.47亿元,旅游周系列活动带旺旅游市场效果明显。 梧州市长李杰云称,该市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岭南文化和西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旅游资源丰富,有看不完的青山绿水、听不厌的粤韵清音、尝不尽的岭南美食。 梧州六堡茶制茶工艺源于1500年前,形成了积淀厚重的“茶船古道”历史文化。 近年来,该市积极探寻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大力促进六堡茶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举办各类节会活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持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岭南风光”是国家旅游局主推的美丽中国十大旅游品牌全球推广工程之一,而梧州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为充分展示岭南历史文化底蕴,今年梧州市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把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活动与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相结合,并把活动延续到国庆节黄金周,实现推广茶产业,传承岭南文化和“茶船古道”文化,实现旅游“一石三鸟”的效果。 (

梧州六堡茶:打造优质茶品推进茶旅融合

梧州六堡茶,作为中国黑茶的独特代表,其历史根源可追溯至梧州市六堡镇。 这款茶以其独特的“中国红”风格和民族特色,深受茶界推崇,推动了其复兴之路。 茂圣茶业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科技,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六堡茶产品,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将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而天誉茶业则不仅专注于产品研发,还深入挖掘茶文化,布局茶旅产业,让游客在体验六堡茶的同时,也能领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六堡茶以其浓郁的口感和丰富的养生价值赢得了文人墨客的赞美,赏品一杯浓热艳,醉留半齿顺甘香的诗句正是其魅力的写照。 在7月6日的探访活动中,采访团亲身体验了梧州六堡茶的魅力,深入了解了其历史传承和健康效益,以及其如何借力“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展现出新的发展机遇。 在天誉茶业的六堡茶历史文化展示馆,记者们品尝了天誉茶业精心炮制的六堡茶,感受到了其醇厚的滋味和持久的香气,如中安在线的管立所言,其品质确实名副其实,让人回味无穷。

广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总要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整体水平为重点,扎实推进我区“三地两带一中心”(即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西江生态旅游带,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奋力推进新时代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破除瓶颈障碍,建立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

——坚持质量效益。 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际眼光和高点定位,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

——坚持品牌特色。 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态势,全面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通过发挥资源大优势,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旅游总人次、总消费实现翻番,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经济主要指标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先进省区、世界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文化旅游强区建设成效显著。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加快打造“三地两带一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1.加快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转型升级。 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着力在生态环境保护、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创新、旅游开放合作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快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提质升级。 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催生中高端文化旅游新业态。 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桂林国际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2.加快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海丝文化旅游、海洋休闲运动,建设一批高等级滨海休闲设施和度假酒店群。 积极开发邮轮游艇、水上运动等旅游新业态。 集中开发建设北海银滩、涠洲岛和钦州三娘湾、茅尾海以及防城港江山半岛、京族金滩等休闲度假景区。 开辟海上跨国邮轮精品线路,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亚热带滨海度假和海上运动休闲胜地。

3.加快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转型升级。 以巴马、东兰、凤山为核心区域,深入挖掘长寿文化、健康文化和民族文化,培育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产业功能区,做大做强健康旅游产业规模。 开发业态丰富的长寿产品,定期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长寿养生国际旅游目的地。

4.建设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 完善边境地区旅游交通体系,加强边境口岸景点景区建设。 深化边贸旅游和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建设边贸旅游产业园区,培育带动力强、受益面广的边境旅游产业链。 加快建设边关国家风景道,打造边关民族风情特色旅游线路。 积极探索中越边境口岸旅游通关便利化新举措,完善跨境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提升跨境旅游国际化合作水平。

5.建设西江生态旅游带。 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西江干流沿江城市自然山水风光、岭南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做大做强西江沿岸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旅游带。 发挥西江流域多个精华旅游江段的独特优势和气候条件,挖掘西江文化旅游多元主题和特色鲜明的品牌价值,构筑绿色生态旅游廊道,着力打造成为多元化、国际性、全天候的黄金旅游带和中国水运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

6.建设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全面实施强首府战略,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品牌,强化南宁面向东盟的国际旅游集散功能。 引进和建设一批大型都市文化旅游商贸综合体,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文化娱乐、都市休闲等业态,做大做强城市夜间经济,建设成为以亚热带壮乡风情为特色、以会展商务和都市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对接大湾区的北部湾核心城市、中国-东盟文化旅游合作交流的中心城市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引领城市。

(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7.优化文化旅游特色产品体系。 不断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健康养生、山水观光、休闲度假、边境跨国、民族文化等旅游产品,提升特色旅游影响力。 培育桂林山水文化体验游、巴马长寿养生休闲游、北部湾休闲度假游、中越边关跨国风情游、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游、桂北和左右江红色体验游、环大瑶山历史文化生态游、桂东岭南风光文化游、海上丝路邮轮游、桂中刘三姐山歌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建设滇桂粤边海国家风景道和西江国家风景道。

8.加快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 依托广西丰富的健康旅游资源和长寿生态集群,全面发展以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医疗保健为主体的健康旅游产业。 建设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开发与中医药及壮瑶等民族医药相结合的传统健康旅游产品。 探索培育特色医疗旅游项目,打造医疗旅游康养小镇和医疗旅游目的地。 创建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养生养老度假基地。 开发长寿养生特色食品,发展养老旅居住宿,打造特色养生品牌,提升健康旅游消费,加快世界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

9.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推动高新科技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游戏游艺等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引导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扶持优秀原创动漫、音乐美术、影视创作,推出一批文化演艺精品。 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创意设计,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建设一批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聚区。

10.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 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住房、医疗、养老、体育等融合发展。 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 支持发展森林度假和水利旅游,建设森林公园、森林小镇和水利风景区。 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质遗迹与矿业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工程和科技场馆等,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建设研学旅游目的地。 培育国际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线路。 结合全区通用机场、北部湾邮轮母港和高速高铁建设,积极培育低空旅游、邮轮旅游、高铁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产融合发展态势。

(三)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

11.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核心大项目。 围绕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建设文化旅游核心大项目。 重点建设南宁万有国际旅游度假区、桂林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北海银基国际医疗康养旅游产业新城、世界智力运动之城、世界实景演艺之都等一批新业态核心项目。 加快推进南宁融晟天河·海悦城文化旅游项目、桂林雁山民国风情旅游小镇、桂林乐满地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项目、贺州黄姚古镇文化和旅游产业示范区、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柳州螺蛳粉特色小镇、防城港白浪滩·航洋都市里等一批投资规模大、规划建设理念先进、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建设。

12.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 加大培育和创建力度,推动现有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提质升级,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重点推进大新明仕田园、防城港江山半岛、巴马赐福湖、北海涠洲岛、桂平大藤峡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加快推进宁明花山景区、百色起义纪念园、涠洲岛鳄鱼山、桂林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龙胜龙脊梯田景区、三江程阳八寨景区、贺州黄姚古镇、南宁百里秀美邕江·国际园博园景区、凭祥友谊关景区等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 大力推进以桂北红军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左右江红色主题国家文化公园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湘江战役红色旅游景区。

13.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示范项目。 引导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宜游宜业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各地建设文创产业园区和文创街区。 重点打造提升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中国-东盟数字文化创意园、梧州骑楼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桂林东西巷街区、桂林五通农民画产业园等一批文创产业园区(街区)。 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价值高、主题特色突出、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聚集拉动作用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重点建设和提升阳朔兴坪古镇、靖西绣球小镇、合浦月饼小镇、苍梧六堡茶小镇、大化达吽小镇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小镇。

14.建设一批文化遗产旅游项目。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加快建设花山岩画风景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兴安灵渠、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建设左江流域骆越壮族文化(崇左)生态保护区。 加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大遗址、传统村落等保护开发利用,建设一批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 探索将民歌民谣、民族说唱、音乐舞蹈、民俗民情、民族技艺、民族服饰、民族餐饮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四)实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15.文化旅游示范创建工程。 全力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品牌创建示范工作。 重点推进防城港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龙州)建设。 做好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名县等品牌创建升级工作。

16.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打造工程。 健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信息化、大数据、精准化的全媒体推广。 打造以山水旅游为特色主体的“桂林山水旅游”品牌、以滨海休闲为特色主体的“北部湾滨海度假”品牌、以康寿养生为特色主体的“世界长寿养生”品牌、以异国风情为特色主体的“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品牌、以民歌民俗为特色主体的“刘三姐民族文化”品牌,集中打响做强广西五大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提升广西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充分挖掘各地资源和特色优势,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节庆品牌、演艺品牌、美食品牌、地理标识品牌和特色商品品牌等,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7.文化旅游融合精品创作工程。 加强文艺创作生产规划,推动文艺与旅游深度融合,鼓励创作以广西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题材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影视剧作品及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综艺节目。 申请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艺术节,持续办好广西戏剧展演、广西音乐舞蹈比赛、广西杂技魔术展演等品牌艺术赛事。 打造一批影视、文学、戏剧、书画、音乐创作基地,建设一批文艺创作、采风、展示文化休闲工作室。 鼓励各类旅游演艺经营主体在旅游城市或依托核心旅游景区开发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文化旅游演艺项目。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演艺精品项目。 每年评选奖励一批文化艺术精品项目。

18.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旅游集散和服务体系。 建立安全便捷的文化旅游交通体系,重点建设通景区公路,完善旅游行业运营车辆安全监管体系。 加快旅游交通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自驾车服务体系、风景道绿道系统建设。 继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旅游厕所建设质量与标准,提升旅游厕所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文化设施景区化建设,重点建设广西民族剧院,改扩建广西博物馆,推进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等一批自治区文化设施建设。 结合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 规划建设具有旅游条件的广播电视设施等公共旅游服务站点。

19.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壮大工程。 深化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改革,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文化旅游企业。 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进文化旅游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旅游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相互促进、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 鼓励和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渠道上市挂牌。

20.文化旅游智慧服务提升工程。 打造广西文化旅游大数据产业,建设广西文化旅游数据中心。 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游乡村等,建成“广西游直通车”和“一部手机游广西”智慧旅游平台,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大幅提升广西“数字文旅”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在节目制作、网络传输、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资源,建设广西文化旅游云平台,充实特色文化旅游视听内容,提供智慧旅游音视频一站式服务。

21.文化旅游惠民富民工程。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公共设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人才培育等富民助推计划,形成文化旅游行业惠民富民新格局。 实施文化旅游便民利民工程,推进文化旅游志愿者服务站建设,推广文化惠民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动重点景区适度降低门票价格,鼓励公共资源型旅游景区免费开放;鼓励实施景区免费开放日、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旅游年卡等措施,让人民群众享受实惠。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有关产业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本地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建立健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领导协调机制,形成自治区统筹、市县主抓、部门联动的良好局面。 自治区每年召开1届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由各设区市竞争申办,对大会承办地文化旅游发展产业予以重点支持。

(二)加强规划引领。 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高水平编制全区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建立规划统筹机制和“多规合一”机制,加强文化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发挥综合联动效益。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实施规划评估,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度。 把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强化督察考核,促进规划实施。

(三)加强支持引导。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多渠道筹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适度扩大文化旅游产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用地。 大力发展对外文化旅游服务贸易,扶持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出口。 统筹使用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 发挥好各级政府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社会资本,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 编制全区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抓好管理、经营、创意和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化旅游领域职称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 将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纳入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计划,依托重点院校、龙头企业、社会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文化旅游培训基地,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推动成立新型文化旅游智库和文化创业研究机构,加强文化和旅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 支持文化旅游企业与区内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支持开展职业技术类的社会办学。 探索与粤港澳地区、东盟国家的区域性人才培训合作。

(五)加强市场监管。 健全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机制,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监管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加强涉文旅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持续开展全区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 加强行业标准建设,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综合治理,确保交通、食品、卫生等重点环节安全和旅游设备设施运行安全。

(六)加强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考核评价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将考评情况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 适时开展督查检查,通报各地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本文来自网络网友投稿,不代表梧州山塘岐六堡茶官网立场,如果侵权,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六堡茶广西的特色食品瑰宝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9813931293

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首页
添加微信
一键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