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六堡茶非遗文化的特色

梧州市六堡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茶叶,其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梧州市茶非遗文化的特色

源远流长的制作技艺

六堡茶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序。

  • 原料选取:选用梧州市大瑶山原始森林中的小叶种茶树鲜叶。
  • 萎凋:采用室内自然萎凋,使茶叶水分散发。
  • 杀青:采用手工炒制的方法,利用高温破坏茶叶中的酶活性。
  • 揉捻:手工揉捻,使茶叶成条并产生芳香物质。
  • 压茶:将揉捻后的茶叶压成圆形或方形饼状,便于储存和运输。

独特的品质特征

六堡茶经过长期陈化,形成独特的品质特征:

  • 色泽: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褐色。
  • 香气:陈香浓郁,兼有槟榔香和杉木香。
  • 滋味:醇厚甘滑,回味悠长。

丰富的文化内涵

六堡茶文化与当地瑶族文化紧密相连,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 瑶族祭祀用茶:六堡茶是瑶族祭祖、祈福等重大节日必备的饮品。
  • 以茶会友:六堡茶是瑶族待客的一大习俗,体现了其热情好客的传统。
  • 茶马古道:六堡茶曾是连接两广和中南亚地区的茶马古道的重要商品,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交流。

保护与传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着挑战。

  • 古茶园保护:对大瑶山原始森林的古茶园进行有效保护,确保六堡茶原料的稳定供应。
  • 传统技艺传承:培养和培训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确保技艺得以延续。
  • 文化推广:通过文化交流、旅游等途径,提升六堡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结语

梧州市六堡茶非遗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的制作技艺、独特的品质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茶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保护和传承六堡茶非遗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延续,更是对生态环境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六堡茶著名品牌,急需帮助!

六堡茶著名品牌

1.雅安藏茶,传承千年的“非遗”品牌有1300年历史。

2.蒙顶山茶(蒙山茶),历史馈赠的千年贡茶。

3.蒙顶黄芽,茶中极品温性茶的代表。

4.永兴寺禅茶,独特的蒙山禅茶文化。

5.南京雨花茶,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

6.千两茶,是产于湖南省安化县的特色茶叶产品。

7.茯砖茶,产于湖南省益阳市。

8.南路边茶,四川边茶的一类,是压制“康砖”和“金尖”的原料茶。

9.云南沱茶,创制于云南下关,故又名下关沱茶。

10.六堡茶,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中国名茶之一,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拓展资料:

六堡茶,以其独特的浓、陈、醇和槟榔香气而闻名,产于广西梧州市六堡镇。 此茶自嘉庆年间便以其特殊的槟榔香气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有广泛的海内外声誉。 近年来,六堡茶的区域价值一直在稳步提升,其在黑茶类中的排名仅次于普洱茶。 六堡茶的年份越老,其营养价值和养生功效就越优越,而且越陈的六堡茶其药用价值也越高,收藏价值亦随之提升。

梧州六堡茶暨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火爆背后

“岭南风光”是国家旅游局主推的美丽中国十大旅游品牌全球推广工程之一,而梧州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为充分展示岭南历史文化底蕴,今年梧州市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把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活动与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相结合,并把活动延续到国庆节黄金周,实现推广茶产业,传承岭南文化和“茶船古道”文化,实现旅游“一石三鸟”的效果。 古道茶香客似云来——梧州六堡茶暨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火爆背后“黑石茶到!芦笛茶到!”上午时分,苍梧县六堡镇合口码头广场上人山人海,茶担队的茶农一边吆喝,一边挑着一筐筐茶叶来到码头,六堡茶历史民俗文化表演正式开始了。 这是9月25日至10月6日,梧州六堡茶暨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的一个热闹镜头。 “岭南风光”是国家旅游局主推的美丽中国十大旅游品牌全球推广工程之一,而梧州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为充分展示岭南历史文化底蕴,今年梧州市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把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活动与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相结合,并把活动延续到国庆节黄金周,实现推广茶产业,传承岭南文化和“茶船古道”文化,实现旅游“一石三鸟”的效果。 1、以茶为媒,不断发展壮大产业“茶排出埠喽!”随着一声叫喊,装满茶叶的竹排缓缓驶出,穿着蓑衣的茶农唱起当地的特色茶歌,好一番茶业兴旺的好景象。 作为“茶船古道”发源地,六堡镇成为此次文化周的“主角”。 “这里是茶船古道的源头,今天的表演重现了历史上古码头担茶、装茶、运茶的繁忙景象,既让我们感觉新鲜有趣,又帮助大家加深了对六堡茶历史文化的了解。 ”外地游客张先生说。 特色表演让游客们身临其境感受六堡茶文化的历史魅力,而斗茶大赛则让大家一饱口福眼福。 苍梧县总工会组织了86家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送来茶样参加比赛。 由六堡茶非遗传承人、六堡茶合作社负责人和茶企负责人组成的评委组,对86款茶样进行初评。 假日里,在六堡镇茶园,游客们品尝六堡茶,观赏茶园风光,体验采茶制茶流程,在游玩中了解六堡茶的悠久历史。 而在梧州市区,则举行了2018年全国茶馆产业发展峰会。 近年来,中国茶叶产业迎来茶叶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的全面繁荣,茶馆业也因此进入蓬勃发展期,从基础薄弱逐步发展成为一端连接生产、一端连接市场的文化展示平台,承载信息、展示、交际、审美、休闲、餐饮等许多社会功能,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茶馆经营者、茶企负责人参加峰会,分享了各地茶馆发展经验,并为参会的茶馆经营者提供发展建议。 “活动以茶为媒,有利于壮大六堡茶产业发展。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称,目前,六堡茶年产量超过1.35万吨,直接产值已逾14亿元,综合产值达40亿元,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带动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助推乡村振兴,成为梧州乃至广西一张闪亮的名片。 本次活动让广大茶人更了解梧州,更懂梧州六堡茶,携手打造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2、以文切入,充分挖掘茶旅内涵“边喝茶,边感受浓浓的岭南文化,味道好极了。 ”国庆放假,不少游客涌到梧州,白天感受“茶船古道”文化,晚上看岭南文化展演活动。 除了在六堡镇的特色表演外,梧州六堡茶文化展示馆也相当火爆。 活动周期间,这里正在举行六堡茶“茶船古道”历史文化图片展,数个展板整齐地摆放在馆内,图文并茂地从古道遗痕、古道兴衰、境外寻踪三个部分,将六堡茶历史文化及“茶船古道”故事展现给游客,将“茶船古道”故事推广出去,增强梧州六堡茶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10月1-6日,每天晚上,梧州市六堡茶文化馆欢声笑语,“茶礼戏食”梧州岭南文化展演活动准时开始,大家赞叹不绝。 说唱表演《今日茶乡老茶婆》、舞蹈《广西尼的呀》等节目,既表达了梧州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奋斗的壮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豪迈情怀,也进一步向市民游客展示了梧州六堡茶等产品独特韵味。 旅游周期间,梧州市还通过六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体验活动、“梧州有礼茶礼”旅游商品暨创意设计大赛、“Hi梧州”抖音视频评选大赛等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了不少区内外游客参加,感受六堡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把六堡茶文化周和岭南文化周结合起来,有利于推进全域旅游,做大做强特色旅游。 ”自治区旅发委主任甘霖表示,自治区旅发委与梧州市已成功举办两届“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活动,对打造广西岭南风情旅游品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梧州市此次以活动为契机,积极实施“东融”战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助力广西旅游强区建设。 3、三节结合,持续提升城市品牌在2018年中国(梧州)六堡茶暨广西岭南风情旅游文化周活动的推动下,六堡茶文化之旅持续升温。 10月1-6日,前往六堡镇的专线旅游车票早早售完,市六堡茶文化展示馆、茂圣六堡茶馆、苍松茶厂等景区和茶企接待的游客数量明显增加,翠绿的茶山、四溢香韵的茶汤、特色各异的六堡茶产品都让游客赞不绝口。 国庆黄金周里,大家参观百年骑楼,品尝梧州特色美食,冰泉豆浆、纸包鸡、龟苓膏、河鲜等传统特色美食仍是吸引游客的大卖点:梧州冰泉豆浆馆一座难求;到新粤西楼、大东酒家品尝纸包鸡、葱油鱼的游客络绎不绝。 吃喝玩乐互动一条龙的休闲服务,独特岭南文化神韵与魅力,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的游客。 据介绍,去年第二届广西岭南风情旅游文化周接待游客80.26万人,旅游收入3.56亿元。 今年把六堡茶文化节、岭南文化周和国庆黄金周结合后,国庆节期间,该市共接待游客135.31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6.47亿元,旅游周系列活动带旺旅游市场效果明显。 梧州市长李杰云称,该市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岭南文化和西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旅游资源丰富,有看不完的青山绿水、听不厌的粤韵清音、尝不尽的岭南美食。 梧州六堡茶制茶工艺源于1500年前,形成了积淀厚重的“茶船古道”历史文化。 近年来,该市积极探寻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大力促进六堡茶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举办各类节会活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持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岭南风光”是国家旅游局主推的美丽中国十大旅游品牌全球推广工程之一,而梧州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为充分展示岭南历史文化底蕴,今年梧州市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把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活动与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相结合,并把活动延续到国庆节黄金周,实现推广茶产业,传承岭南文化和“茶船古道”文化,实现旅游“一石三鸟”的效果。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篇

我国茶区辽阔,主要分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其中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是茶树的起源地,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

云南

云南茶叶的种类多,分布广,现代的保护与传承努力成果非常显著,黑茶加工技术的导入产生了普洱熟茶,茶叶加工技艺的民族性也是民族大省特色的一个折射。

作为茶叶发源地的云南省有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其中再加工茶有4项分别是普洱贡茶(2008)、大益茶(2008)、下关沱茶(2011)、德昂酸茶(2021),红茶有1项滇红(2014),此外还有一项茶俗是白族三道茶(2014)。

1、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

“贡茶”即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

普洱茶以产地为命名出发点,普洱贡茶是在原普洱府(现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贡茶厂通过“五选八弃”的严格程序精制而成。 深受清朝皇帝的喜爱,在普洱茶成为贡茶后的百年间,“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成为了清宫的饮茶习惯。 普洱贡茶不仅是清朝皇室的至尊标志,也被大量用于祭祀、医药、赏赐和送礼,尤其是作为国礼,赏赐给各国使节。

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茶园风光

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经过数代人的实践,约定俗成为相对固定的程式。

原料采选:开采时由村寨头人和有威望的老人经过占卜和实地查看,选出普洱茶·贡茶的首采地。 在普洱史志中,对贡茶的采摘有着严格的要求,如要“五选八弃”。 “五选”就是:选日子,即选择谷雨前的吉日;选时辰,即选在晴天、日出之前采的茶最佳;选茶山,即选择种植得最好的茶地;还有选茶叶、选茶枝。 “八弃”是对采茶的具体要求,即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和弃色紫。

揉捻

杀青:在热锅里用闷、抖结合的手法,使鲜叶受热而均匀地失去部分水分。 关键在温度的掌握,全凭经验和手感。 茶叶的温度过低,鲜叶的生涩味不能清除;温度过高,对茶叶中的活性酶破坏太大,不利于后期发酵和茶多酚类物质的保留。 普洱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后来的自然发酵而产生愈来愈香的品味和独特的保健功效。

揉捻:用手直接搓揉已杀青的茶叶,关键在轻重的把握和重力方向的技巧,目的是使茶叶揉成条索状,使之可晾晒成晒青茶。

蒸压成型:即晒青茶经过蒸软、袋揉、压模、定型、干燥和包装等工序,制成各种形状的紧压茶。

2、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

云南省勐海县旧称:“佛海”。

1939年,著名茶人范和均创建勐海茶厂,研制和生产普洱茶。 “大益”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制作技艺包括30 多道工序,即毛茶加工、发酵、用不同内质特征的茶叶(包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级别等)来构建产品丰富、和谐而且稳定的口感,也由此产生了大量经典的普洱茶产品。

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晒干

毛茶加工工序

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晒干。

发酵制作工序

选料、入堆、潮水、翻堆、解块、风干、醇化、起堆。

筛分制作工序

圆筛、抖筛、风选、复做、拣剔。

搭配工艺

扦样、拼配、匀堆。

成型制作工序

潮水、称茶、蒸茶、做型、压制、解袋、摆茶、上烘、下烘。

包装工序

棉纸印刷、内包、扎筒、外包。

3、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一面看似圆面包,另一面看似厚壁碗,中间下凹。 沱茶历史悠久,虽然下关并不产茶,却汇集了来自云南省内各地最好的制茶原料,也只有云南下关制作的沱茶才叫下关沱茶,下关沱茶由白族同胞创制。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主要技艺为筛分、拣剔、半成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 其中,压制成型是技术关键。

2011年,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下关沱茶

其中,压制成型是技术关键。 在1953年以前采用双手揉成,既费时又费力,后改为木凳压制,凳上有凹凸槽模,运用扛杆原理进行压制,之后在布袋内冷却,等定型后解开布袋。 置于木框上晾干,完成压制过程。 这些技艺的传承主要靠手口相传,凭长期实践经验和体会才能掌握。 以上工艺特征,具有显著的当地特色和多方面的价值。

4、红茶制作技艺(滇红制作技艺)

有人说滇红的茶汤风味就是云南的风情,“浓、强、鲜、香”是它的特点。 1937年,“滇红之父”冯绍裘在云南凤庆,以当地大叶种茶试制红茶并取得成功,随后远销海外,为抗战换回珍贵的外汇。

2014年,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揉捻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分为滇红工夫和滇红碎茶两种。 产地大都位于云南省南部的临沧、保山地区和西双版纳,这里被科学家们称为“生物优生地带”。

滇红工夫,又称滇红条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滋味浓烈,香气馥郁。 滇红碎茶,又称滇红分级茶,其外形均匀,色泽乌润,滋味浓烈,香气鲜锐,汤色红亮。

滇红茶初制的传统制作技艺主要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 初制是滇红茶制作的关键,有“初制把五关”之说,即鲜叶原料是基础,萎凋适度是前提,揉捻充分是关键,发酵协调是中心,两次干燥是保证。

5、德昂酸茶制作技艺

德昂族是云南省芒市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有“茶的民族”“古老茶农”的美誉。

通常选择春夏两季来制作酸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厌氧发酵、舂制(或捣碎)、做型、干燥等加工而成。 其中厌氧发酵是关键,将揉捻叶放入竹筒或土罐内压紧压实后埋于地下,发酵 2 个月。

德昂族酸茶分湿茶和干茶两种,湿茶为食用,干茶为饮用。 饮用的酸茶汤色因年限长短可呈现出黄绿色、金黄色或红色。 酸茶嗅之微酸,品之轻柔爽口,回味甘甜

2021 年,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5、民俗(白族三道茶)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逢年过节、宾客临门,都要饮“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蕴含了白族借茶喻世的一种茶道形式,也是重要的待客礼仪。

第一道为苦茶,将茶叶放入小砂罐烘烤至散发焦香后倒入沸水,片刻再将茶汤分入茶盅,此茶浓烈,色如琥珀,滋味苦涩,寓意“要立业,必须吃苦在先”。

第二道为甜茶,向小砂罐续水烹煮,小茶盅换成放了红糖、核桃肉的小碗,冲入茶水即成,此茶入口香甜,寓意苦尽甘来。

第三道为回味茶,在茶碗中放入少许花椒和一勺蜂蜜,再冲入滚沸的茶水,此茶甜、苦、麻、辣,回味无穷,寓意人生要经常回味,不忘先苦后甜的道理。

2014 年,茶俗(白族三道茶)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西

广西省有2项入选,1项六堡茶黑茶制作技艺(2014),1项瑶族油茶茶俗(2021)。

1、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

六堡茶主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贺县、藤县、岑溪、灌阳等地。

六堡茶属于黑茶,被称作茶船古道上的“黑宝石”,以“红、浓、陈、醇”四绝驰誉海内外,是我国知名的“侨销茶之王”。 经杀青、揉捻、渥堆、初蒸、发酵、复蒸、干燥、晾置、加压、陈化等工序制成,干芽条索壮实,有黑褐油润的色泽,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爽口,散发出独特的槟榔香味。

2014年,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六堡茶民俗(瑶族油茶习俗)

瑶族多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瑶族人多喜爱吃油茶,咸爽鲜香,可以充饥解渴、祛邪祛湿、开胃生津。

广西瑶族油茶特色十分鲜明,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类别,从茶的视角看是饮茶的习俗,也是瑶族人待客的传统礼仪,客人喝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有“三碗不见外”的寓意。

瑶族油茶

先将米花、花生、黄豆等配料或煎或炒或煮,再另起油锅将茶叶炒至微微变色,等它散发茶香时加入适量姜和盐翻炒,随后加水煮沸3至5分钟,捞尽茶渣后将备好的配料倒入茶汤中即可。 品尝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葱、姜或韭菜等佐料。

2021年,民俗(瑶族油茶习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川

四川省有2项入选,一项是唯一以区域公共品牌申报非遗的蒙山茶,涵盖了4种绿茶和1种黄茶。 另一项是再加工茶南路边茶。

1、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南路边茶是四川省的特产,以雨城、名山、荥经、天全、邛崃五县(区、市)所产边茶划为“南路边茶”。 是历史上长期销往西藏、青海、新疆、甘肃等地的茶叶,并很早就进入了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和地区。

南路边茶外形褐黑油润,汤色褐红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和悠长,加入酥油、盐、核桃仁末等搅拌而成的酥油茶,更是藏族同胞必不可少的传统饮品。

南路边茶

制作技艺主要分为采割、原料茶初制、成品茶加工三个部分,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主要特色。

2008年,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制作技艺)

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是中国传统茶区,是有史记载世界上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之一。 当地以“蒙山茶”茶产业集群为基础,以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共创茶叶区域公共品牌。

2021 年,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代表性茶品,以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顶黄芽贵州

贵州省有1项入选,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2014)。

1、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在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佳山水的生长环境下,都匀毛尖的鲜爽度体现得非常明显。

都 匀 毛 尖 又 名“ 白 毛 尖”“ 细 毛 尖”“鱼钩茶”“雀舌茶”,产自贵州省都匀市 , 清明前后开采,选一芽一叶初展, 长度不超过 2 厘米,通常 500 克毛尖茶需要 5.3 万到 5.6 万个芽头。 干茶外形紧细卷曲,色泽银白含绿,冲泡时水温在 85℃至 90℃,浸泡时间可以缩短,冲泡后香气浓郁且鲜味浓,花香等复合香里伴有高山冷意,汤色浅绿见黄, 滋味浓强,叶底肥壮。

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流程复杂、精细,同一口锅“火中取宝,一气呵成”。 整个技艺流程包括采摘、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焙等工序,是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群众的智慧结晶,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2014 年,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被列 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文来自网络网友投稿,不代表梧州山塘岐六堡茶官网立场,如果侵权,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广西梧州茶乡六堡镇天气预报,今日查询即享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9813931293

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首页
添加微信
一键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