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是地名,今广西梧州六堡镇。
明朝时,此地有头堡、二堡,一直到六堡。
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
六堡茶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以散茶为主,按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归属黑茶类。
六堡茶因其独特的祛湿调肠胃功效而兴盛与传承。
六堡乡镇及周边地区自古产茶,茶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一、肇始阶段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大业起,被派遣驻扎在岭南的五十万大军便开始寻求缓解潮湿闷热气候而引起的水土不服。
自古南方多瘴气,智慧的岭南先人便会采摘野茶直接煮饮,以祛湿解暑,秦人们纷纷效仿。
而先进的农业技术也由秦人带入,采摘野茶慢慢地形成零散种植,喝茶逐步成为流行,同时也形成了客至奉茶的待客礼仪。
至三国时期,出现制茶工艺萌芽,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
在《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可见,茶经过秦汉、三国、晋代的漫长时期,茶在生产、工艺、品饮上都处于一个相对原始的阶段。
参考文献:1、广西地方志编簒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3062、裴渊.广州记[M].东晋3、茶的历史[M].中华五千年网二、发展阶段自唐至宋,兴盛朝代下,文人推崇,喝茶更是成为时代潮流。
随后贡茶兴起,贡茶院对制茶技术的研究,促使了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同时,茶叶的重心南移,福建,两广地区气候较暖,茶叶得到迅猛发展,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
品饮方式由煎茶转为点茶,茶叶形态也由团茶转为散茶。
值得一提的是,陆羽《茶经》中所提到的“蒸之”,在宋朝发展成为主要六堡茶的制茶工艺。
在今天六堡乡里,仍有制茶人传承着,用于六堡茶老茶婆的杀青,去除鲜叶青气。
而六堡茶的茶叶形态则从宋元开始,古法六堡茶一直以散茶的形式存在。
虽说当时六堡茶尚未得名,但史书上均有六堡茶的身影。
宋代《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的“春紫笋茶,夏紫笋茶”和北宋诗人郑刚中“予嗜茶而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
据考,当时的封州正是今天封开县,是六堡茶外销的必经之地。
再者,在六堡周边的丛林里,不难发现一些树龄在800年以上古树,这也足以证明,宋朝,六堡茶已经有栽培管理、茶叶加工技术。
参考文献:1、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唐.陆羽.茶经[M]3、李纲.梁溪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234、宋.乐史.大平寰宇记[M]5、茶的历史[M].中华五千年网三、鼎盛阶段六堡茶经历了宋元大发展之后,自明代起,确立了茶名。
明代推行保甲制度,苍梧县下设多贤乡等十一个乡的建制,多贤乡设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
六堡茶大多以大箩筐装散茶形式在民间售卖,俗称六堡散茶。
在明代至清中期,人们泡茶的方式、器具乃至制茶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大茶壶的泡饮逐步流行,在岭南的广府文化区,人们习惯用一种民窑粗瓷洋桶大茶壶来泡茶饮用,正是广东人的嗜茶习惯,刺激了六堡茶在广东的消费,增加了茶叶的需求量,也促进了六堡茶后来的兴盛。
在咸丰、同治年间,六堡茶以其味厚、耐泡、隔夜不变馊的特点,慢慢深入人心,成为广东很多地方的民众日常用茶。
在清中后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南方华人为了躲避乱世,纷纷背井离乡,远渡南洋。
同时,马来西亚发现的巨大锡矿,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
这些华人不仅带去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还带去六堡茶和他们饮茶的习惯。
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岭南人们钟爱的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在六堡茶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和航运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六堡茶的工艺得到飞跃的发展,炊蒸压篓、焗堆、双蒸双压等工艺逐步出现并日益成熟,成为六堡茶现代工艺的基础。
参考文献:1、陈爱新.广西茶业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农业全书·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广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民国.温雄飞.南洋华侨史[M].东方印书馆.、杨璐.寻访南洋老六堡[M].三联生活周刊5、黄滨.近代粤港课上与广西城镇经济发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炳坤、王栋.苍梧县志[M].同治13年(1874)刻本7、蒙起鹏、黄诚沅.广西通志稿[M].民国38年(1949)8、李民.历史时期广西茶业研究[M]四、衰落阶段1938年,日寇在广东“大亚湾”登陆,战争切断了西江水运,六堡茶产量一落千丈。
直至抗战结束,许多茶庄均已停业或倒闭,六堡茶产业大伤,跌入谷底,从此一蹶不振。
在全国解放后,即使有短暂的复兴时期,但后来的种种政治原因,六堡茶的鼎盛只能停留在过去。
六堡茶的古法工艺也因此基本是半“销声匿迹”状态。
甚至有学者说:六堡茶断代了。
参考文献:1、陈爱新.广西茶业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华传统文化明显复兴,茶文化再度兴盛,六堡茶也开始并一再被提起,而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后的今天,人们对于茶的认识,更趋于理性,也正因如此,六堡茶重入茶人视线。
这个千载名茶,必将伴随中华民族复兴而再次走向鼎盛!
六堡茶的百年历史
一百年来,六堡茶几经兴衰起落,最鼎盛时几乎六堡乡里家家做茶,年产数十万斤,日本侵华期间,千里茶园荒芜,民生维艰。
六堡茶的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茶业发展的曲折与艰辛,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
第一回广信梧州饮茶源远流长
梧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南越国。
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
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
赵佗的弟弟赵光即位后,便开始着手兴建王城,取苍梧(亦写作仓吾)族之名,称苍梧王城。
岭南文化至汉代开始崛起,广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成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在陆羽引用的《桐君录》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西汉乃至更早的时候,岭南、两广人民就已经有了喝茶的习惯,也有了以茶奉客的习俗。
只是当时的喝茶方式不是我们现在的泡饮法。
第二回客来奉茶最早崇茶之风
据大量史料显示,喝茶之风是最先由名流士绅阶层兴起,并逐步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的。
而且,这种崇尚饮茶之风,最先是由南方开始的,之后渐渐向北方影响。
有学者研究,在西晋衣冠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建康的上层社会崇茶之风才渐渐开始盛行。
而早在两汉、三国时期,在当时作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的古广信梧州,受中原战争影响甚少,乃名流雅士经学家等汇聚之地,饮茶之风兴盛,甚至已经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进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形成客来奉茶的习俗。
而且,茶叶原产南方,岭南利于种植,资源丰富,较易获得。
可以推测,岭南地区特别是当时的岭南名郡古广信梧州估计是全国最早流行喝茶的地方之一,并且,客来先设的接待客人的奉茶的做法也远远领先于中原地区。
因此,《桐君录》中方会在此重重的写上一笔。
第三回六堡产茶历史甚为悠久
六堡何时开始种茶产茶,尚未有确切的考据。
从当地茶农世代流传下来的说法,六堡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经开始种茶了,可以说,六堡制茶产茶的历史相当的悠久,而且,以品质优异独具特色,在很早的时候(起码在清朝嘉庆年间)就闻名遐迩了。
因此,很多资料显示,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被列为二十四大名茶之一。
有一种说法是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八步传入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
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并得出六堡茶的树种和工艺均传自湖南云云。
不过,笔者觉得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从六堡镇现存的有数百年、直径达三四十厘米以上的老茶树来看,其种茶产茶的历史相当悠久,应该远远不止两百年。
据六堡镇茶人黄超、黎林和六堡农家茶协副主席陈伯昌介绍,在六堡镇的九城现在仍然保留着相当部分的老茶树可以考据。
黄超说:现存还有许多老茶树,有的长成了大树,估计有三四百年以上。
而说到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只能够说明其两者由于比较接近,相互间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不排除树种和工艺由六堡往湖南传播的可能,毕竟,世界茶树发源地在云南,通过水路传播下来的可能性。
而六堡茶确切的原生茶树品种的来源和工艺形成的过程的考据,仍有待专家学者去进一步作科学论证。
第四回战前盛况家家户户产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港、澳、南洋久负盛名的六堡茶一直以来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非常畅销。
而且水路运输畅顺,运输费用低廉,主销区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较和平安定,因此六堡茶的发展很快,在六堡乃至周边地区,种植面积非常大,产量很高。
据六堡镇老茶人陈振东回忆: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人人都做茶。
而且,老人还说当时流传有这么个说法,说要分辨一个人是不是六堡人非常容易,只要看看他的脚,脚黑的一定是六堡人了。
陈振东老人接着解释,说由于当时家家户户都做茶,以前的工艺做茶的时候,用锅杀青之后,要揉捻,那时多用脚踩搓揉,由于茶叶汁液的浸染,久而久之便人人黑脚了。
据资料显示:《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从这个记载上,我们可以想像出当年的产茶盛况。
据六堡镇87岁的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其实,当时产茶制茶的多是农户,收茶的多是商户茶庄,很是分散,缺乏准确的统计,很多小茶庄看到有利可图,都在开秤收茶。
估计真正的产销数量可能还不止呢,老人说,有说最多那年是收茶80多万斤。
据《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亩,年产茶5450担
第五回规模空前漫山遍野茶园
六堡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里面很多人种茶,漫山遍野都是茶园。
即使是三几个人一户的小户人家,往往也会种有相当的茶树,产不少茶。
当年,六堡的几个茶乡里,家家户户种茶做茶,景象非常壮观。
老人回忆,那时候,要揉捻的茶青量很大,大都是用脚踩揉的。
一般是攀扶着门头或廊道的一根横木,用脚踩揉茶青。
老人说,那时候,几乎每家之中都可看到有这种的横杆、茶灶和其他制茶工具。
说起那时候的踩茶工艺,老人还津津乐道说,说那时候踩茶还是很讲功夫的,有技术的茶农大大一堆的茶青可以揉踩成为很大很圆的一团,不会散开。
第六回茶船古道见证兴衰沉浮
由于六堡茶品质优秀,当时在港澳和南洋等地名气逐步大起来,销售情况非常好。
更多大商家、茶庄进入到六堡开设分庄收茶。
据87岁的李旭秋老人回忆,他听祖母说过,当时已经有如香港天顺祥茶庄等多家大茶庄进入到六堡收茶,广元泰茶庄就是其中最有名一家。
老人回忆道,他最深印象的是当时在广州骑楼外砖柱大大的茶庄字号和当时运茶装茶用的箩筐都扫上了统一的唛号。
据资料显示,清初广东航海贸易被禁止,那时往来外国的商船很少,也没有什么外来贸易。
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
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
这是我国政府最早设立的海关。
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贸易。
从此,广州的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
大量的茶叶通过这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
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
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
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
这条熙熙攘攘、舟楫来往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第七回百年老号更以六堡扬名
据老人回忆,香港天顺祥茶庄和广元泰茶庄都是当时很有名、规模很大的茶庄,而且,都是省港都开设有分店的百年老号,广元泰在南洋怡保还开设了分号,至今其后人仍在经营着茶行。
广元泰茶庄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
原来开设在福建泉州。
创始人原籍广东三水,其父以文取仕,做了几年官后心灰意冷,无心官场退隐回家。
并告诫子孙专心营商,不得参加科举,并举家往福建泉州开设茶行。
后来由于清政府关闭了福建海关(1757年),便将广元泰迁址到广州,在十三行开设茶行,专门经营茶叶贸易。
由于品质卓越,经营有方,至清末已经是远近驰名,先后在香港、南洋开设分号,生意做得非常大。
广元泰的茶畅销,在省港澳等地很受欢迎。
之后,广元泰茶庄便推出一种内飞,有天宝物华名茶世家省港联号百年制茶广选精作元度细茶泰和顺雅品质尤嘉爰凭印鉴谨识无差毋致伪假字样,以文中以嵌有广元泰三字的记,并盖上其图形及印章以辨真伪,这种做法在时甚为领先,引来许多茶庄竞相效仿。
据说,广元泰后来在六堡设庄收茶,并经其特有工艺加工出来的六堡茶,风味很独特,并以其所产六堡茶特有的泰和顺雅品质而赢得市场的一致认可,扬名海内外。
第八回交易畅旺茶庄云集六堡
关于当时黑茶收购的记载,散见于存世的各地地方志及文献:采办黑茶,在进山办茶前作好准备工作:先要择点应用什物家具器皿以及篾器、木器,再要择选(茶)行内先生、管楼、管厂、管行人等;要从色、味、形等方面辨别茶的真伪,重条紧、色顺、纹直、沉重、味佳、外乌油色;其时,粤港茶商尤其注重茶叶质量,绝不以次充好,强调以质论价,靓茶好价,申明勿惜价,贪便宜,岂有好货。
一直以来,茶商与茶农、茶行的关系非常密切。
据笔者向当地多名老茶人了解,当时收茶多是茶商在六堡合口街(当地口音读鸽口)开设分号、分庄(或称子庄),在采收季节,由茶号派人进六堡按级别定好价格后,直接开秤收茶。
毛茶经分筛、分级后,统一用大箩筐装好,通过六堡河这条茶船古道,经梨埠、封川运回广州总号,加工精制后,踩箩或制成饼茶,装箱销往海外各地。
这种做法多数是广州外来的大茶号,如万生茶庄、广元泰茶庄等。
六堡镇中至今尚存的收茶点茶亭依稀可见当年的风貌。
据80多岁的老茶人陈振东回忆,当时收茶和开设茶庄的很多,有英记、万记、同盛、公盛、源盛、盛发等等,非常多,大多是广东的茶商,如生记的老板是鹤山的,一个姓温一个姓梁。
盛发茶庄是附近旺甫人所开,姓梁。
据李旭秋老人回忆,最多时,十多家大的茶庄云集六堡,其他小的商贩就更多了。
茶庄的多与少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当时,六堡所产的茶交易一直以来都很畅旺,据李旭秋老人回忆,不同的时期,在收茶的季节,六堡的合口街、马连坪等多处专门都设过茶叶收购集市,部分茶商茶农则聚集在合口街大樟树下(当地称为樟木根)开秤收茶。
而广元泰、万生、英记等最有实力的茶庄则在六堡专门开设有分号,由茶农上门交茶。
第九回竞争激烈茶商频出奇招
当时收茶的店铺大多已不复存在,唯一完好保存至今的是当时的称之为茶亭的一个屋子,青砖所砌,是当时收茶的一个交易地点。
这个茶亭是当年六堡最为富有、最大的地主韦景平所开设。
茶亭位于路边,大门外有青砖柱支撑起宽阔的檐廊,看来估计是方便茶农们交茶时等候歇息而设。
另外,据原六堡乡乡长老茶人邓兆明回忆,有部分茶农直接挑茶到合口街上的茶庄进行交易。
也有部分茶庄是通过熟悉六堡当地情况的二老板到直接各个村寨,与茶行的人一起看茶定价后,由茶农挑茶到合口街樟木根交茶,而二老板则分别向茶农、茶商收取一定佣金。
后来,精明的六堡人出现一些专门跑村进寨收购毛茶贩运到广东牟利的群体,后来渐渐发展到当地或附近乡镇的茶人自己开设收茶的茶庄。
由于当时在合口街收茶的客商、茶庄很多,竞争甚是激烈。
为了保证收到更多更好的六堡茶,很多茶商各出奇招。
有的是依仗当地雇来的二老板的人脉和资源,掌握部分茶区的茶农的毛茶;有的与茶农协商长期订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如黑石、恭州所产的茶,这个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模式。
据对六堡茶掌故颇为熟悉的邓永斌说,当年,六堡的交通很不方便,地处深山之中,只是靠六堡河运茶叶出去后,回来时载回所需的日用品,物资非常匮乏。
而且,山区茶农大多生活很苦,寅吃卯粮。
一些精明的茶庄茶商就推出了茶农记账赊去日用品,等来年茶季时交茶来抵扣的做法,既帮助了一部分的茶农,又保证了收购毛茶的数量。
了解六堡茶,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六堡茶为千年名茶,六堡镇是中国名茶之乡,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及保健效果被列为全国廿四大名茶之一,成为朝廷贡茶。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
广西通志稿(清)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生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经过千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经营,六堡茶在东南亚地区的销量越来越高,成为中国黑茶品种中的“侨销茶之王”。
过去几百年间,六堡茶的销售以出口为主,由茶船古道销往海外多国。
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就已普及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除瘴祛湿和解暑的生活必需品。
目前,在马来西亚,很多人还保留着品饮六堡茶的习俗。
因其祛湿、调理肠胃的功效显著,在20世纪中后期曾作为保健品风靡日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六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山区缺医少药,六堡当地的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用当地生产的茶叶泡茶,不仅具有解渴、消暑的功效,经过后发酵的陈年六堡茶还具有祛湿消滞、健胃养胃等功效。
在广西当地,人们把六堡茶作为日常生活的保健饮品。
“陈年六堡黑石茶,长生益寿力无差。
祛风防癌皆胜品,老叟孩童赞美它。
陈年六堡黑石茶,屙呕腹痛不离它。
积食消化均可用,精神抖擞乐哈哈。
陈年六堡黑石茶,小儿惊风它当家,口嚼陈茶敷合谷,再伏曲池邪尽化。
陈年六堡黑石茶,七日脐风好当家。
嚼碎敷于该部位,婴儿父母乐哈哈。
”在六堡茶的故乡六堡镇广为流传的一首茶歌,唱出了六堡人延续了世世代代的饮茶传统以及六堡茶的养生保健作用。
六堡茶还有一个特点,即冲泡后隔夜滋味不变,饮后可使人身心舒畅,适合在炎热闷湿的气候下饮用,清凉去暑。
据《梧州市志》记载,早在清代嘉庆年前后,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署的生活饮品。
当时中国闽粤一带大批壮丁蜂拥到马来西亚等地当锡矿工人、苦力、割胶工人、农夫等,背井离乡的人们将家乡的茶叶和饮茶习惯也一并带到当地,而他们最初所喝的茶当中,即有具备消暑解热功效的六堡茶。
此外,六堡镇当地还一直有“收老茶”作药用的习惯,至今,六堡镇及周边乡镇的老医生还保留有陈年的药用茶耙和茶膏。
而“收老茶”中又以六堡农家茶中又粗又老的“老茶婆”为主。
据了解,“老茶婆”是指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锅煮沸水杀青,阴干,挂至灶头上面保存。
它的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比较平和,滋味醇和甘甜。
六堡人收藏农家茶多为家庭用药,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提神的功效。
六堡茶在历史上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
六堡茶历史悠久,清朝嘉庆年间就列为我国名茶。
超过1500年的产制历史,赋予了苍梧六堡茶悠久的历史韵味。
如今,六堡茶的主要产地,正是桂粤交界的梧州。
尽管茶叶历经更新换代、进化演变,并融入现代工艺,可无论做成何种成品,其沁人心脾的“槟榔”香味依旧是雷打不动的诱人招牌。
做事凭良心,做人凭本分。
同时我们也会在微信上不断更新和分享茶的知识和动态,真诚以待,以茶交心。
历史记载和实践证明,六堡茶与其他黑茶相比最凸出的功效是:“祛湿”,很多文献记载,祛湿消瘴、清凉祛湿,祛湿养胃、更是对抗潮湿闷热天气的“保命良液”。
研究是由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衰老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实施,通过构建一系列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来对六堡茶的保健养生功能进行对比研究。
该研究表明,具有九大健康功效,凸现六堡价值:1)、降血脂;2)、减肥;3)、降血糖;4)、降尿酸;5)、醒酒护肝;6)、调理肠胃;7)、修复细胞;8)、抗紫外线;9)、抗炎清火 。
明代神医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述:“六堡茶有清凉解热、暧胃提神、健脾助消化之功效,可治中暑感冒屙呕肚痛,驱除油腻,尤以陈茶为佳”。
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在卷六第26页对“黑茶”的记载:“出广西粗粳大叶,须以水煎或滚汤冲入壶内再以水温之始出味,其色浓黑,味苦中带甘,食之清神和胃,性温味苦微甘,下膈气消滞去寒辟”。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自古南方多瘴气,在六堡产区,茶树与祛湿清热解毒的野生中草药共荣共生;自古,茶在岭南一带被老百姓当做日常祛湿的保健药品。
在今日,梧州的大街小巷,仍有凉茶铺,售卖各种养生凉茶。
???六堡茶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于世。
红:汤色透红,鲜活明亮;浓:茶味浓郁,爽口甘甜;陈:气香陈纯,越陈越纯;醇:口感醇厚,顺滑柔润。
六堡茶,有生命的茶,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显陈、醇。
可以与您共度岁月,和您见证历史,和您一起品尝时间的滋味。
六堡茶,以陈为贵,越陈越香,金花一发、身价倍增、收藏极品,养生佳品,是时光的宝藏。
慢慢的品茶,仿佛在品这一生,跌宕起伏,就像六堡茶慢慢的发酵,慢慢的升华,不卑不亢,只为最后一丝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