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堡茶的历史渊源
- 六堡茶的400.html" target="_blank">加工工艺
- 六堡茶的储存与品鉴
- 六堡茶的功效与作用
- 六堡茶的产地与品牌
- 六堡茶的市场前景
- 六堡茶的文化与艺术
- 六堡茶的泡法与技巧
- 六堡茶的冲泡水温与时间
- 六堡茶的搭配与禁忌
以上是广西六堡茶发展历史简介视频全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
六堡茶的历史沿革
六堡茶的历史沿革
六堡茶 在梧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内,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六堡茶的历史沿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清朝初期,在广州、潮州一带,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 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 。 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 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
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 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 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
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 这条熙熙攘攘、舟楫往来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贺州八步传入境内,品种属槠叶种。 湖南茶树有槠叶种,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 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故较为可信。 《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 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
《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民国十五、十六年间(1926年—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广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今六堡镇)为最。
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 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
六堡乡(今六堡镇)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 现有面积7500亩。 ”
据彭庆中《中国六堡茶》载: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今六堡镇)合口街设庄收茶叶。 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 横县也由抗日时期年产221吨恢复到400吨。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批准发布公告《DB45/T 581-2009 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获得批准,进一步规范、统一六堡茶在生产、加工、检验、贸易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六堡茶质量的稳定。
从2010、2011、2012年,三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数据看,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是:6.73亿元、8.30亿元、8.79亿元,在黑茶类的排名分别是:第三、第二、第二。 可以看出,近三年六堡茶的整体市场状态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六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饮用六堡茶时,把六堡茶放在瓦锅中,加入山泉水,明火煮沸后,稍置放,待微温饮用,倍感味甘醇香,有提抻、益脾消滞、生津解暑的功效,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六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六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早在明朝时,苍梧(即现在的广西梧州)已经为两广重镇,苍梧辖区内有头堡、二堡、三堡一直到六堡,均产茶,其中以六堡所产最优,因此后世都称六堡茶。 现在整个苍梧县乃至贺州、蒙山等地都有六堡茶毛茶生产。
明 蓝瑛《临宋人青绿山水》卷 局部
六堡茶在清朝嘉庆年间被列为全国名茶,成为贡品。 而其中以六堡当地的一个山冲—下头茶最出名。 据考证,广东的茶商到六堡收茶,把当地方言“下头”听成了“虾斗”,因茶品优异,回去后大肆宣传,“虾斗茶”的名气越来越大。
在清末,广生祥的虾斗茶备受港澳茶商欢迎
六堡茶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六堡是老百姓的茶
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与大众的生活很近,但名气大的茶却离普通人很远,有些甚至几千块一斤。 而六堡茶例外,在六堡的产地梧州,两三百块一斤的六堡茶随处可见,而且是正货。
六堡茶就是老百姓的茶,这与两广的“早茶”文化息息相关。
两广“喝早茶”名为喝茶,实为亲朋好友相聚聊天,泡上一壶茶喝两三个小时最正常不过。 因此,普洱、六堡等耐泡的黑茶类在当地非常流行。 广州、梧州的茶楼随处可见,而喝茶的氛围已经从当初的早茶发展至“太子茶”(意为早上10-11点才去喝茶),夜茶(茶楼营业至凌晨1点),可以说是全天候不停歇。
六堡茶就有这样的品性,不用讲究冲泡技巧,从第一泡到十几泡,色不衰味不减。 甚至在日常的家中,把六堡老茶婆放保温水壶里,可以喝一天。
岭南地区喜欢喝“凉茶”,就是喝中草药熬的水。 街上的凉茶铺比比皆是,各家各户也喜欢自己煲凉茶。 凉茶最注重降火和祛湿两大功能,但凉茶毕竟是中草药,而六堡茶对祛除肠胃的湿气有奇效,比中草药熬制的凉茶温和以及便捷。
因此,普通人家把六堡茶作为祛湿解暑释乏的日常生活饮品,经常喝酒抽烟的人也喜欢喝六堡茶作保健之用。
经农科人员检测,六堡茶的茶多糖含量大约是普洱茶的一倍。 (茶多糖具有降血糖、血脂、抗血栓等作用)同等嫩度的鲜叶,分别加工成红茶、绿茶和黑茶,其茶多糖含量则以黑茶最多,绿茶次之,红茶最低。 叶片越老茶多糖含量越丰富,而六堡茶正正有用老叶的传统。
六堡是蜚声东南亚的茶
六堡茶属黑茶类,讲究年头越久越珍贵。 如果在国内遇到商家说自己的是陈年六堡,已经有三四十年历史,大多数是忽悠,但是在港澳地区和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国家,倒是真有可能碰得到,甚至年份更久远的也有。 这与六堡茶特殊的出口历史有关。
道光年间(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处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随即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 中国清末,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苟存性命为躲避乱世的沿海华人在同乡、亲友等的影响下,纷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 (也有很多是被人口贩卖到那边的,俗称卖猪仔)
初到南洋水土不服,矿工常常生病,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清朝闭关锁国期间,广州十三行才有出口资格,于是大量六堡茶用箩筐运输,到香港和马来西亚再分装。 因此六堡茶在香港和南亚地区享誉盛名。 (现在梧州本地卖六堡茶还保留着放在大箩筐里的传统)
抗日战争和内战期间,六堡茶的生产基本停滞。 解放后土改和建立生产合作社,大量六堡茶树被砍掉,一直到1953年中茶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对六堡茶的工艺进行改良,逐步创建了六堡茶的现代生产工艺。 这也是现在六堡茶“厂茶”和“农家茶”分歧的肇始。
因为历史的原因,六堡茶老茶树甚少能够保留下来,大多数是八十年代以后重新种植的。 由于六堡地处山区,缺医少药,当地一直把六堡茶当药用,因此都有小规模的生产。 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找到当地真正的老茶,不过数量很少。
普洱茶宣传成功后,在工艺上属于近亲的六堡茶也搭上了顺风车,逐渐受到市场追捧。 现在,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逐年上升,国家已经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与云南普洱茶齐名的黑茶。
六堡茶文化的营养价值
六堡茶属于温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类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的功效。 既可饱食之后饮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饮之清肠胃。 在闷热的天气里,饮用六堡茶清凉祛暑、倍感舒畅。 六堡茶在晾置陈化后,茶中便可见到有许多金黄色“金花”,这是有益品质的黄霉菌,它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茶叶汤色变棕红,消除粗青味。 科学试验和六堡茶爱好者品茗实践证明,六堡茶除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所含脂肪分解酵素高于其它茶类,故六堡茶具有更强的分解油腻、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长期饮用可以健胃养神、减肥健身。 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堡茶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六堡茶”文化历史渊源及发展“邓氏家族”
清朝年间,邓氏家族的祖辈邓盛文创立了文记茶庄,其四弟邓盛刚凭借才智和武艺,成为光绪皇帝的贴身带刀士卫,更名为邓卓凡。 1886年,邓盛文利用朝廷资金,带领队伍从广东都城出发,来到广西苍梧六堡镇的合口村,定居并建立了文记茶庄和茶亭,开始在周边扩展茶园,收购优质芽茶进贡朝廷。 这一历程见证了邓氏家族与六堡茶的深厚渊源。 民国时期,邓氏家族的邓泽才爷爷接手并改名为英记茶庄,他凭借诚信和智慧在广州经营,1949年的老照片中,可见“英记茶庄”的招牌和其味厚香浓的茶叶广告,深受广州广源泰老板梁生和其他香港老板的青睐,推动了茶业在旧广州的发展。 邓泽才爷爷的英记茶叶,以其独特风味传承至今,成为邓氏家族的骄傲。 他们的后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新品牌品登圆,专注于六堡黑石山芽茶,追求品质与生态有机认证,以让人们享受健康长寿的茶饮。 他们铭记老品牌的精髓,保证品登圆茶叶的味厚正香浓,通过实实在在的品质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尽管岁月流转,邓氏家族的茶业故事仍镌刻在广州旧商业街的外墙铬印上,那是“英记茶叶,味厚香浓”的永恒印记,也是他们对传统与创新的执着追求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