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特产的一种黑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而闻名。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六堡茶的起源地并不是苍梧县,而是相邻的藤县夏郢镇。
夏郢镇的历史
夏郢镇位于藤县西部,距离梧州市约60公里。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在明朝就有人在这里定居。清朝时期,夏郢镇成为六堡茶的主产区,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茶叶集散地。
六堡茶的起源
相传,六堡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有一位名叫六堡的将军率领军队驻扎在夏郢镇。为了防止瘟疫,他命令士兵采集当地山上的野生茶叶,加工成茶末,煎服。士兵们饮用后发现,这种茶叶具有提神醒脑、消暑解毒的功效,便将它推广开来。
后来,六堡茶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产量也不断增加。由于夏郢镇位于交通要道,茶叶可以通过陆路和水路运往全国各地。六堡茶也因此成为了中国黑茶中的重要代表。
六堡茶的特点
六堡茶属于黑茶类,具有以下特点:
- 干茶呈黑色,条索紧结,汤色红褐色,滋味醇厚。
- 香气独特,有松烟香、樟香和花果香等多种香气。
- 具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渴、消食健胃等功效。
六堡茶的制作工艺
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步骤。
采摘:一般在每年4-6月份采摘鲜叶。
萎凋:将鲜叶摊开,在阳光下自然萎凋,使水分蒸发。
杀青:将萎凋后的鲜叶放入锅中杀青,破坏鲜叶中的酶活性,阻止氧化。
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揉捻,使茶叶中的水分进一步渗出。
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入湿仓中发酵,使茶叶中的微生物分解茶叶中的有机物,形成独特的香气和滋味。
干燥:将发酵后的茶叶放入烘干机中干燥,使茶叶水分含量降至10%以下。
六堡茶的收藏和品饮
六堡茶耐储存,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气和滋味会更加醇厚。一般建议将六堡茶储存在阴凉、通风、避光的地方。
品饮六堡茶时,可以使用盖碗或紫砂壶。先用开水润茶,然后冲泡。六堡茶的出汤时间较长,一般可以冲泡5-7次。
结语
夏郢镇是六堡茶的起源之地,也是六堡茶文化的发祥地。六堡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而著称,是中国黑茶中的重要代表。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六堡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茶友的喜爱。
如果你对六堡茶感兴趣,不妨到夏郢镇走一走,感受一下六堡茶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蝶山区名优产品
蝶山区以其丰富的名优产品闻名,其中六堡茶和梧州金沙玉尤其引人注目。 六堡茶文化学者肖健为这一独特茶品定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与千年名茶云南普洱茶并列,共同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辉煌历史。 (详细请参阅文化部分)
梧州金沙玉同样由肖健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被确认为广西梧州的特产。 从自然属性到历史渊源,再到文化寓意,金沙玉充分体现了“金沙”的特质和深意,其名字源于其名副其实的品质,实至名归。 (详情请参考文化部分)
此外,龙山三蛇酒由梧州市龙山动植物酒总厂精心酿制,凭借其治疗风湿和健身的功效,广受国内消费者喜爱,远销至欧洲、美国、东南亚和港澳等地,曾多次荣获国家奖项,如1988年国家轻工业部优秀出口产品金质奖和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
田七药物牙膏则是梧州日用化工厂(现奥奇丽集团)的杰作,作为中国最早研制的中药牙膏,它具有防治虚火牙痛、牙质过敏和牙龈炎的功能,1982年已获得广西优质产品奖和1983年国家轻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畅销全国和海外市场。
双钱龟苓膏由梧州市制药企业联合总公司(现中恒集团)研制,易拉罐包装的龟苓膏保留了传统龟苓膏的保健功能,如清热毒、止痒等,并融入了独特的口感,深受消费者青睐。 1993年和1994年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和“广西名牌产品”称号。
中华跌打九则是梧州市中药厂(现中恒集团)的拳头产品,以其消肿止痛、舒筋活络和止血生肌的功效,专治骨筋挫伤、风湿痛等,1983年已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畅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扩展资料蝶山区位于梧州市区西北部,是梧州市辖的3个辖区之一。 东临桂江,与万秀区隔河相望,南濒浔江,西与长洲区相接,北至夏郢。 2002年9月辖角嘴、东兴、富民、大塘4个街道办事处,2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区域总面积11.30平方公里,人口14万余人。 2003年2月,调整梧州市辖区划,将苍梧县的夏郢镇及郊区龙湖镇的高旺、新民、旺步、塘源4个村和万秀区塘源居委会划归蝶山区管辖,至此,蝶山区总面积312.54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居(村)民委员会共50个,总人口增至20.2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70万人。 现已撤消。
夏郢镇详细资料大全
夏郢镇位于梧州市万秀区北部的桂江、思良江畔,东与旺甫镇相邻,西与长洲区倒水镇相连,南与万秀区的龙湖镇相伴,北与京南镇和六堡镇相接,夏郢镇是万秀区的农业大镇,古称“多贤之乡”。 地灵人杰,人才辈出,镇 *** 驻地距梧州市区20公里。 全镇总面积227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26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人。 (2015年)
基本介绍
建制沿革,行政区划,文化体育,自然环境,物产资源,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名优特产,建制沿革
明清时期,夏郢镇政权机关设于凤凰村,因其地形象一把杆秤,故名“下秤”。清代有一文人将“下秤”雅称为“夏郢”。因凤凰村地势低洼,常受洪涝威胁,遂于民国22年(1933年)在金鸡亭(大地坡,现址)新建圩场,27年进行搬迁,至2010年不变。 夏郢镇是广西第一个由中国 *** 领导的农民协会和广西第一个 *** 农村支部诞生地。2000年,夏郢镇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划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老区镇。行政区划
行政村2003前夏郢镇属苍梧县管辖,2003年到2013年属于蝶山区管辖,2013年3月区划调整,万秀区和蝶山区城区合并为新的万秀区,夏郢镇正式归入万秀区管辖。 夏郢镇辖有行政村2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个。 新夏村。驻夏郢街,与竹坡、凤凰、镇安、保全村相邻。1954年属夏郢乡辖,1958年8月从夏郢大队分出称“直属队”,1961年成立新夏大队,1984年10月改称新夏村。因其是从夏郢大队分出为与夏郢村区别而取名“新夏”。新夏村辖自然村3个,2006年人口404人。2010年,有人口765人。有水田360亩,主要种植水稻、红薯、木薯、花生、蔬菜等。交通方便,有公路通梧州市区。 北胜村。位于夏郢街以北11公里,半山区地貌,是夏郢镇最边远的行政村。北靠天洪岭林场,与双垌、思委、思安村相邻。辖自然村8个。1961年从思委大队分出,称北胜大队,1962年又与思委合并。1980年,再从思委分出,复称北胜大队。1984年10月,称北胜村。2006年人口1131人,2010年,有人口1178人。有水田700亩,种植水稻、红薯、木薯。有公路上通天洪岭林场。下通思委与旺狮公路连线。现盛产沙糖桔,皇帝柑等柑橘等水果。 思委村。思委村位于夏郢街以北9公里,丘陵地貌,与民智村、平安村、思安村、北胜村相邻。清朝时期,思委村、思安村、平安村和北胜村总称四堡,属多贤乡。民国22年(1933年),多贤乡称夏郢区,四堡改称思委乡。1949年以后称思委乡,属苍梧县二区,1952年分成思委、思安2个乡,1958年8月改称思委大队。1961年,思委又分为思委、思安、北胜、平安、夏湖5个大队属古藤公社。1962年又合并称思委大队。1965年又分成思委、思安大队。1968年再合并为思委大队。1980年再分为思委、思安、北胜、平安大队。1984年10月改称思委村。辖自然村6个。2006年人口2164人。2010年有人口236人。有水田1782亩,种植水稻、红薯、花生等。现盛产沙糖桔,皇帝柑等柑橘水果。旺狮公路从境内经过,交通方便有公路直通梧州。有圩场(思委圩)1个。 思委米 思委仙人湖思安村。思安村位于夏郢街西北9公里,丘陵地貌。与思委村平安村、北胜村和长发镇的木播村相连。1965年思安村从思委分出,与平安村同驻平安村。为避免重名,而取名思安大队。1968年又与思委大队合并。1980年再次分出称思安大队。1984年10月改称思安村。思安村辖自然村4个。2006年,人口1813人。2010年,有人口1781人。有水田1376亩,主要种植水稻、木薯、红薯、花生等。旺狮公路通过境内,有公路通梧州市区。 平安村。平安村位于夏郢街西北9公里,丘陵地貌,与思委、富教、思安和倒水镇的古道村相邻。思安村1961年6月从思委分出,驻地平安,故名。1962年又并入思委大队,1980年再次分出,称平安大队。1984年10月改称平安村。平安村辖自然村7个,2006年人口1825人,2010年,有人口1921人。经济以农业为主,有水田1445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木薯、红薯等。旺狮公路从境内通过,交通方便。 双垌村。双垌村位于夏郢街东北11.5公里,地处山区。与六堡镇的蚕村、普旺、大宁村以及夏郢的民智村、毓秀村相邻,西接天洪岭林场。因村委会驻双垌而得名。1961年双垌从毓秀分出成立双垌大队,1962年8月又并入毓秀,1965年再从毓秀分出,归民智大队管辖。1980年3月从民智分出称双垌大队。1984年10月称双垌村,辖自然村4个,2006年人口626人,2010年,有人口742人。有水田380亩,主要种植水稻,红薯、花生、木薯等。 民智村。民智村位于夏郢街以北7.5公里。丘陵地貌,与毓秀、周睦、平安、双垌村相邻。1950年10月民智村属毓秀乡。1957年属古藤大乡。1958年8月属毓秀大队辖。1965年从毓秀大队分出,成立民智大队。因大队驻民华(现京口)、智安(现罗迪塘)两村合办国小1所,每村取首个字而取名民智国小。两村合并称民智大队。1984年10月改称民智村。民智村辖自然村11个,2006年,人口1600人,2010年,有人口1832人。有水田1315亩,主要种植水稻,红薯、木薯、花生等。旺狮公路从境内通过,交通方便。 毓秀村。毓秀村位于夏郢街东北6公里,丘陵地貌,分别与旺甫的祝垌村和夏郢的泗马村、民智村、周睦村、双垌村相邻。清宣统三年(1911年),毓秀村属多贤乡,民国22年(1933年)由多贤乡分出成立毓秀乡,因驻地在毓秀村而得名。1949年归苍梧县第二区。1957年属古藤乡。1958年8月,归夏郢公社。1965年,以河为界分开,东边为毓秀村,西边为民智村。1984年10月,成立毓秀行政村。毓秀村辖自然村9个,其中3个自然村地处山区,6个自然村属丘陵地貌。2006年,人口2626人,2010年,有人口2714人。有水田2000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红薯、木薯等。交通方便,有公路通夏郢和梧州市区。 周睦村。位于夏郢街以北5公里,丘陵地貌。与毓秀村、泗马村、高才村、富教村、民智村相邻。因驻地在周村而取名周睦。1950年属多贤乡,1957年属古藤大乡,1958年8月称周睦大队。1961年分成两个大队,周村以上为周睦大队,以下为高才大队(不含周村)。1984年合并称为周睦村,辖自然村5个。2006年,人口1880人。2010年,有人口1869人。主要种植水稻、木薯、红薯、花生等。旺狮公路贯通全境,交通方便。 竹坡村。位于夏郢街东北1公里,丘陵地貌。与里秀村、凤凰村、新夏村、泗马村相邻。因驻地竹坡自然村而得名。竹坡村1949年属多贤乡。1952年归泗马乡。1961年从泗马分出成立竹坡大队。1962年再次与泗马合并。1965年再次分出成立竹坡大队。1984年10月成立竹坡行政村, 2006年,人口2123人,2010年,有人口2445人。有水田1728亩,主要种植水稻、红薯、花生等作物。旺狮公路(旺甫镇至狮寨镇)从境内通过,有公路通梧州市区。 泗马村。位于夏郢街东北3公里,丘陵地貌。与里秀村、竹坡村、高才村和毓秀村相邻。行政村驻地泗龙村。1949年前,泗马村属多贤乡。1950年10月归毓秀乡。1952年,由毓秀乡分出,成立泗马乡。因驻地在泗龙与马力两村之间,各取首字而命名为“泗马”。1958年称泗马大队。1984年10月称泗马村。泗马村辖自然村5个,2006年人口2900人,2010年,有人口3048人。经济以农业为主,有水田1991亩。主要种植水稻以及种植红薯、花生、木薯等旱地作物。有公路通夏郢圩和梧州市区。 高才村。位于夏郢街北2公里。丘陵地貌。与泗马村、夏郢村、富教村、周睦村相邻。因村委会驻高才自然村而得名。1961年,高才村从周睦村分出,1962年又与周睦合并,1974年,再从周睦分出,1984年改称高才村。高才村辖自然村4个,2006年人口1553人,2010年,有人口1620人。有水田1224亩,主要种植水稻,旱地作物主要有红薯、木薯、花生等。旺狮公路通过境内,有公路通梧州市区。夏郢村。位于夏郢街北面,丘陵地貌,紧靠夏郢圩场。与新夏村、竹坡村、镇安村、富教村、高才村相邻。1949年前属多贤乡,1952年5月从多贤乡分出成立夏郢乡,1958年8月改称夏郢大队,驻地迁大地坡。1984年称夏郢村。 春耕 高才村鱼塘夏郢村辖自然村6个,2006年人口3320人,2010年,有人口3517人。有水田2559亩,主要种植水稻以及旱地作物红薯、木薯、花生等。有公路直通梧州市区。 富教村。位于夏郢街以北6.5公里,地处山区。与夏郢村、平安村以及倒水镇的三贵村、富庆村相邻。1950年,富教村属思委乡,1951年拨归夏郢乡管,1958年属夏郢大队,1961年从夏郢分出成立富教大队, 1984年10月称富教村。因驻地在富教自然村而得名。富教村辖自然村5个,2006年人口474人,2010年,有人口483人。有水田439亩,主要种植水稻,旱地作物有花生、红薯、木薯等。村内无公路,交通不便。 里秀村。位于夏郢街东北4.5公里,半山区地貌,与答涓村、泗马村、毓秀村以及旺甫镇的祝垌村相邻,驻井边自然村。1950年里秀村属毓秀乡,1952年5月从毓秀乡分出成立里秀乡,因驻地在里秀而定名。1958年8月改为里秀大队,1984年10月改为里秀村,辖自然村12个,2006年人口1869人,2010年,有人口1931人。有水田1420亩,主要种植水稻和花生、红薯、木薯等旱地作物。有公路直通夏郢和梧州市区。 答涓村。位于夏郢街东南4公里,丘陵地貌。与镇安村、凤凰村、里秀村和旺甫镇相邻。1949年前答涓村属多贤乡, 1950年10月属夏南乡,1957年成立答涓乡,驻地在答涓自然村故名,属夏郢大乡所。1958年改为答涓大队,1984年10月改为答涓村,辖自然村13个,2006年人口2450人,2010年,有人口2547人。有水田1906亩,主要种植水稻,旱地作物有花生、红薯、木薯等。旺狮公路从境内通过,有公路通梧州市区。 凤凰村。位于夏郢东南1.5公里,丘陵地貌。与答涓村、镇安村、新夏村、 竹坡村相邻。因驻地在凤凰村而得名。1949年前凤凰村属多贤乡,1950年10月归夏南乡,1952年改称凤凰乡,驻地凤凰旧圩。1958年改称凤凰大队,1984年10月称凤凰村,辖自然村7个,2006年人口1755人,2010年,有人口1802人。有水田1660亩,主要种植水稻、红薯、木薯、花生、蔬菜等,开办有红砖厂,还有部分村民利用旧街经商。旧圩(自然村)是夏郢旧圩场,是原 *** 广西省工委副书记苏曼烈士的故里。凤凰山山坡有“皇姑坟”一座。在金鱼尾山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 广西第一农村党支部纪念馆 凤凰大自然蔬菜基地的油菜花址,出土有石斧、石刀等。 镇安村。位于夏郢街东南2.5公里,丘陵地貌。与答涓村、保全村、夏郢村和凤凰村相邻。驻地大路口。1961年,镇安村从凤凰分出成立镇安大队,因驻地设镇安庙而得名。1962年又与凤凰大队合并,1965年再分出,复称镇安大队, 1984年10月改为镇安村。辖自然村18个。2006年,人口3340人,2010年,有人口3470人。2006年,镇安村的岭脚自然村列为苍梧县建设新农村的试点行政村。有水田2500亩,主要种植水稻,旱地作物有红薯、木薯、花生等。有公路直通梧州市区。 镇安村秋收保全村。位于夏郢街南面4.5公里,丘陵地貌。与德安村、镇安村相邻。与儒岩村隔江相对。1949~1952年5月属民治乡,1952年5月改为德安乡,1958年8月属德安大队,1961年从德安大队分出成立保全大队,1984年8月称保全村。因驻地原在保全村而得名,后迁至步安,仍称保全村,辖自然村12个。保全村地处桂江沿岸低洼地带,屡遭洪水浸淹。1958年~20世纪70年代,保全村与德安村、旺坡村联合修筑防洪堤,长达8公里,提高水位17米。可御22米水位的洪水。保护农田3500多亩。保全村的宦家湾为保全村的一个自然村,原名檀家湾。地处桂江岸边一个几乎呈900的河湾处。因渔民船只靠此停泊,故又称蛋家湾。清朝至民国时期是外地进入夏郢的必经之路,常有官船在此停泊,故又称宦家湾。民国21年(1932年),在此设定有梧州至夏郢的邮路交换站,并建有小街一段,有商铺几家,有古建筑一座。2006年,人口3793人,2010年,有人口3519人。有水田2073亩,主要种植水稻和花生、红薯、木薯等旱地作物。 宦家湾在桂江岸边一个几乎呈90度的河湾处儒岩村。位于桂江南岸,距夏郢街5.5公里。丘陵地貌。与蝶山区龙湖镇的新民村、长洲区兴龙街道办的平浪村相邻与夏郢镇的德安村、保全村隔江相对。1949年前儒岩村属民治乡,1952年改属德安乡,1958年属德安大队,1961年6月从德安分出成立儒岩大队,1984年10月改为儒岩村。辖自然村6个。2006年,有人口1501人,2010年,有人口1771人。大部分农户除种水稻外则种桑养蚕,建有蚕种场1个。全村有水田、桑田共697亩。旱地作物有花生、红薯等。有公路直通梧州市区。桂江水路可通航直达梧州市。 德安村。位于夏郢街西南7.5公里。丘陵地貌。与儒岩村、旺坡村、保全村相邻。驻地太平自然村。1949年前德安村属民治乡,1952年5月,驻地迁至德安自然村而改称德安乡,1958年8月改称德安大队,1984年10月称德安村。辖自然村5个,2006年,人口3645人,2010年,有人口3712人。有水田1743亩,主要种植水稻和种植甘蔗、花生、红薯等旱地作物。 旺坡村。位于夏郢街西南9.2公里,丘陵地貌。与儒岩、保全以及梧州市长洲区兴龙街道办的平浪村,倒水镇的福禄村相邻,驻地欧村。1949年前属民治乡辖,1952年10月,从民治乡分出成立民安乡,1952年成立旺坡乡,因其所辖旺村、锡坡两个自然村较大,各取1个字命名而称旺坡村。1958年改称旺坡大队,1984年10月,称旺坡村。辖自然村7个,2006年,人口3140人,2010年,有人口3252人。有水田744亩。主要种植水稻以及红薯、花生、木薯等旱地作物。2006年,在旺坡桂江河段建旺坡水利枢纽电站一座。 夏郢街。夏郢街居民委员会设在夏郢街,居民与新夏村村民杂居。1979年成立夏郢街街道管理委员会,1984年10月改称夏郢街居民委员会。2006年,有非农业人口871户,2938人,2010年,有非农人口1546户,3975人。居民多从事小商贩,也有从事运输、小手工和服务业。文化体育
夏郢镇共有圩场2个,即夏郢圩和思委圩。夏郢圩原设在凤凰村,民国22年(1933年)迁往金鸡亭。27年建成新夏郢圩,称为新圩。新圩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有街道4条,圩亭4栋。原凤凰村圩场废置,称为“旧圩”。1949年后,夏郢圩圩场地址不变。2010年,夏郢圩场共有街道11条。有圩亭6栋,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夏郢圩圩期为逢1日、4日、7日。夏郢圩是镇 *** 驻地,设有银行、税务、邮电、公安、法庭、卫生院和中国小校等 *** 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机构。 *** 球场思委圩位于夏郢镇驻地北面9公里思委村。2005年思委圩场开设,圩场有街道1条,长约150米,有店铺30多家。圩场主要方便地方民众农副产品交流及生活日用品销售。思委圩圩期为逢2日、5日、8日。 2006年,夏郢镇有中学3所,其中新夏中学属苍梧县教委管理,创办于民国27年(1938)年,由乡绅苏民创办,在2017年夏郢镇第一初级中学和夏郢镇第二初级中学合并,称为夏郢镇初级中学,至此夏郢镇只有中学2所,新夏中学在夏郢镇2003年区域调整之后,归梧州市教育局直属管理。有国小16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8.15%。有镇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4人,2010年,有国小16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8.5%。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4人,病床30张,资金列入国家财政。 夏郢全民体育推广历史悠久,从70年代开始就每年春节都会在夏郢 *** 球场举行篮球比赛,近年来,新夏村队连续两次夺得广西万村杯梧州赛区第一名,并代表梧州市苍梧县到柳州、来宾参加广西万村杯篮球比赛,夏郢篮球一直在梧州市和苍梧县表现不错,2004年左右,梧州市和苍梧县各个高中、中专学校的主力队员多是夏郢人。 到柳州参赛自然环境
万秀区夏郢镇属桂东粤西丘陵峡谷山区,四面群山环抱,岭南余脉天洪岭屹立在其北面,形成天然屏障,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桂江支流思良江自北向南蜿蜒贯穿全镇入桂江,北回归线穿过境内。年平均气温21.1℃,日照充足,无霜期年约340天。年平均降雨量1530毫米以上,适合大部分南亚热带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农田四季均可耕种,可一年三熟。物产资源
夏郢镇有耕地面积3.67万亩,人均耕地0.8亩,其中水田3.16万亩,旱地面积0.46万亩,主产优质水稻和粉蕉、西瓜、蔬菜,兼种花生、红薯、甘蔗、木薯、粉葛、芋头、豆类等经济作物。 经济林果主要有八角、玉桂、龙眼、黄榄、柑桔、三华李等,其中八角林种植面积2万亩,有山林面积23.28万亩,年产松脂1500吨。 矿产资源丰富,有金矿、银矿、水晶石的石类矿,今开采的有石坎冲银矿。(位于思委盆地,古蒙村)基础设施
夏郢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镇内村村通公路。水路有梧州至宦家湾码头的桂江航线;陆路县通旺狮公路贯穿境内10个村委,通过夏郢至梧州25公里水泥路,北可达贺州、桂林,往东可直达珠海、深圳等地。 高才上马界路段夏郢镇水电设施齐全,通讯网路极力完善,镇内村村开通数字程控电话,全球通、八桂通等通讯网覆盖全镇,有线及无线电视接收信号较强。 夏郢镇内金融、邮电、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网点齐全。金融服务网点分布较广,可进行全国通存通兑,电汇24小时即可到达,能为客商提供优质快捷的金融服务,农村三级医疗网路健全,达到人人享受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要求。农村经济
近年来,夏郢镇党委、 *** 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村稳定,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一村一品牌”模式,重点发展六大基地:1、以生产空心砖建筑材料的红砖生产基地;2、以饲养瘦肉型猪为主的猪品种改良基地;3、以发展高产、优质的苦瓜、丝瓜、冬瓜为主的蔬菜制种示范基地;4、以粉葛、芋头、生姜立体种植基地;5、粉蕉生产基地;6、以饲养“三黄鸡”、“鹦桃谷鸭”为主的禽畜养殖基地;这六大基地已初具规模和特色,形成产业。有大自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位于凤凰、答涓、镇安)供港蔬菜基地,种植面积1200多亩;凤凰桥头的思良江农家乐;民智邓柄芳家庭农场;思委米等等品牌。名优特产
粉蕉:夏郢镇生产的粉蕉,是一个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良,粗纤维少,口感细腻,味道清香,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产品可以充足梧州市,面向广东乃至全国市场,现有种植面积1000亩,亩产3000公斤,亩产值4800元。目前该产品在镇市场上供不应求。 空心砖:规格达到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各个技术指标,为邻近各乡镇的畅销材料,甚至远销梧州、贺州、广东等地。 夏郢香芋:该产品是近年从外地引进并加以改良的新品种,色、香、味俱全,是远近闻名的畅销特产,最近被送陕西省西安名优产品展销会参展。广西梧州市万秀区位于哪里
属于:广西梧州市万秀区梧州中山纪念堂梧州龙母庙梧州中山公园梧州龙母庙梧州骑楼城万秀区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 万秀区位于梧州市区东部,东邻广东省封开县、北接蝶山区夏郢镇和苍梧县六堡、梨埠镇,西、南临桂江、西江,与蝶山区隔江相望。 西距自治区首府南宁400公里;东近香港、澳门436公里和384公里。 地理位置东经110°18’-111°40’,北纬22°37’-24°18’,总面积406.92平方公里.历史沿革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万秀区域即为梧州城廓,是历代郡、州、府、道、县治所在地。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万秀区域成为云、贵、川、湘、桂与粤、港、澳等地“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的咽喉要道、水上门户和商业中心。 孙中山率师北伐时曾3次驻节该地。 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该区先后建立中共梧州支部、中共梧州地委、中共广西地委、中共广西临时省委等,领导广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周恩来曾亲临城区指导革命工作。 解放后,中共梧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武装部等机关、部队长期驻在辖区内。 经济发展该区是梧州市内外贸易主要集中区域,各种门类的商店遍布大街小巷,饮食、娱乐服务业兴旺发达,酒楼宾馆众多,不少菜肴享誉国内外。 文物胜迹有中共广西地委和特委旧址、中山纪念堂、桂江春泛、白云山、龙母庙等。 50多年来,万秀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区建设日新月异。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万秀区人民政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的总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01年,工业总产值3.3亿元,是1959年89万元的370.78倍;财政收入6905万元,是区设立财政体制当年(1988年)716.7万元的9.63倍。 2002年,万秀区工业生产总值3.6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工业增加值0.77亿元),财政收入6082万元.建置沿革万秀区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即为梧州城廓,是历代郡、州、府、道、县治所在地。 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在该区设立城东、城南、城北和城中4个镇。 1951年11月,设立河道办事处。 1953年5月,撤镇设立第一、第二区和水上区人民政府。 1955年8月,撤销城区政府,改设城中、城北、和平、大河、抚河(桂江)、下关、红楼、石鼓、南堤9个办事处。 1958年9月,撤销办事处,建立城南、城北和水上3个区公所。 1960年4月,又分别改称为白云、万寿和鸳江3个人民公社。 1961年10月,万寿人民公社分为万寿、百花2个人民公社。 11月,成立万寿、百花区公所,实行政社合一。 同月,白云人民公社分为白云、石鼓2个人民公社。 12月,成立白云、石鼓区公所、1962年8月,万寿、百花合并为万寿人民公社(区)。 白云、石鼓合并为白云人民公社(区)。 1968年9月,撤销区公所,改万寿人民公社为红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白云人民公社为东方红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改鸳江人民公社为东风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9年2月,撤销红星、东方红和东风3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万秀、白云和鸳江3个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8月,撤销革委会,成立万秀、白云、鸳江3个区人民政府。 1984年9月,撤销鸳江区,并入白云区。 1990年8月,撤销白云区,并入万秀区。 至此,万秀区管辖范围包括桂江东面、西江北面的全部城区。 1992年,万秀区划分为城北、城中、城东、城南街道办事处4个,辖居民委员会61个.2002年8月26日,实行城区社区管理体制,成立中山、大东、云盖、石鼓、贺院、云龙、塘源、五坊、南中、阜民、冰泉、平东、平西、民主、四坊、东正、北山、桂北、百花、钱鉴、白云、华机、桂江等23个社区居委会,撤销原61个街道居委会.同年,全区人口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6‰.当地人主要操粤语方言。 2003年2月(国务院批复时间为1月),调整梧州市市辖区划,万秀区增辖苍梧县旺甫镇和郊区城东镇2镇,划出塘源社区归蝶山区管辖。 全区总面积406.9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02平方公里。 辖镇2个,街道办事处4个,村民委员会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2个,全区总户数户,总人口15.42万人。 自然环境万秀区地处北回归线上,属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 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长而多雨,冬短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0℃。 年平均日照时数1823.5小时。 灾害性天气主要是雷雨大风,多出现在4-9月。 万秀区坐落在桂、浔、西三江河岸,背山临水。 城区建筑分布在河漫滩、河漫滩阶地、超河漫滩一级阶地、超河漫滩二级阶地和丘陵地上。 城区大部分房屋建筑在河漫滩阶地上,城区工业区处超河漫滩一级阶地。 万秀区东北部的白云山,是市区内最高峰,海拔367米。 流经城区的河流有桂江、浔江与西江。 桂江北自苍梧县入境,流经城区境域18公里,在三角嘴与浔江汇合而称西江,流经城区境域13公里,东流入广东封开县。 主汛期在每年的6-8月.据载最高水位为 27.07米(1915年7月10日),最低水位1.90米(1902年4月1日).汛期最早是1906年4月23日,洪峰21.64米,最迟为1907年10月10日,水位16.01米.工业发展万秀区工业历史悠久,西汉时期,盛产陶瓷.宋元两代,出现个体缝纫店和铸铁、铸铜手工业作坊,今钱鉴便是北宋时期梧州元丰(1071-1085年)铸钱作坊之地。 明清期间,纺织、印染、鞋帽、皮革及皮革制品等行业已十分流行。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辖区桂江东岸开设有福安、天和等造船、修船企业。 其时,城区蛇酒、酱油、腊味、冰泉豆浆、霉豆腐渣等特色食品颇具风味。 民国4年(1915年),商人余瑞初等成立电力公司,设厂于桂林路龙母庙左侧山拗处。 解放后,50年代初,万秀区工业主要是街道工业,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组织街道失业人员成立生产加工组,开展生产自救,生产一些日用品及一些小型的农具。 1953年后,街道工业经过工商改造和走合作化的变革,逐步实现了由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的转变。 1958年,在开展全民办工业的群众运动中,自筹资金7000元办起街道工业厂15家,有职工541人,坚持“六主”(以本身积累为主、以现有条件为主、以综合利用为主、以现有技术为主、以自制设备为主、以小型为主)“四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为农业服务、为人民生活需要服务、为外贸出口服务)方针发展生产。 1959年,工业总产值89万元,到1965年,城区有工厂企业36家,职工1790人。 工业总产值711万元。 包括金属品制造、建材、纺织、缝纫、木材、文教用品、化学、玻璃、食品等工业9大类600多种产品。 1970年8月,城区有30家工厂划给市管理,只剩下街道自办生产组,当年工业总产值135万元,不及1969年的1/6。 1971年以后,城区重新开办工厂企业,街道工业逐步恢复生机。 1976年,城区工业生产总值808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区经济工作发展迅速.1992年,工业总产值l.002亿元,名列广西各城区第二名。 1993年,工业总产值2.004亿元,财政收入3320万元,区属企业实现税利1513万元.城区工业总产值净增1亿元,占全市当年净增的10%。 至2001年,城区工业发展初具规模,有工业企业98家(其中规模以上6家,规模以下92家),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36亿元,比1978年增加35.90倍。 门类有机械、电器、食品、铸造、化工、印刷等。 开发有五里冲工业区、钱鉴工业小区、旺步工业区、鲤鱼冲工业区和东出口工业走廊。 主要产品有汽车发电机、食品、保健品、厨具、锅炉、保险柜、弹簧、复合肥、家具、减肥皂、洗发露等多种系列产品。 2002年,工业生产总值3.64亿元。 辖区内坐落的重点企业:造船企业有广西桂江造船厂和梧州华南船舶机械厂,食品企业有全国第一家梧州蛋白肠衣厂和全国最大的豆浆晶生产企业梧州市冰泉食品工业公司,建材业有梧州市五一塑料厂等大中型企业。 对外贸易三国时期,辖区内便有对外贸易,主要进出口商品是金银翡翠、奇物异果。 唐宋以后,陶瓷、食盐、谷米、布匹、生丝和茶叶为主要出口商品。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辖区域成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商品贸易集散地。 其时,出口大宗商品主要有谷米、柴炭、桐油、生丝、中药材、牲口等农副土特产品;进口商品主要有棉纱、布匹、五金机电产品。 火柴、西药、煤油和染料等。 自清光绪三十年至民国17年(1905-1928年),梧州海关最低年收入白银32万两,最高74万两.其出口总值占广西的80%。 广西财政收入70%以上来自梧州。 随后,受日本军队入侵和国民党发动内战影响,城区贸易市场一度窒息,至1949年,出口商行仅剩百余家。 解放后,城区境内对外贸易日益兴旺,先后成立11家专业进出口公司和2家对外运输公司,经营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有400多个品种,2000多个商品,与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从1950-2001年的52年间,出口总值占同期广西出口创汇总额近1/4。 .城区经营对外贸易始于1993年,当年利用外资38.75万美元.1995年,出口贸易额660.23万美元。 对外贸易方式由过去传统的自营出口,逐步发展到兼有自营、联营、代理出口、补偿贸易、来料加工、租赁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 主要出口商品有食品、中成药、有色金属、宝石、玩具、服装、工艺、家具、松香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区推出发展经济各项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税收、房地产开发、内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加工和投资保护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 1993年以来,国内外投资者来城区投资开办企业1000多家,其中成功引进了国际知名品牌跨国企业、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餐厅梧州第一分店”和宝怡化建、环球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 至2001年,城区个体企业有4172户,从业人员5230人;私营企业200多户,从业人员400多人。 1993-2001年,累计出口贸易总额3140.54万美元,累计引进外资2632.75万美元。 城区被市人民政府授予2000、2001年度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 2002年,城区新办各种企业107家,外贸出口总额15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95万美元。 商业经济万秀区是梧州商业的老城区。 宋代,便设坊进行贸易。 明代,城区内有11坊市。 其中以城南市和府东市最为热闹。 此外,还有水上夜市。 其时,饮食业相当兴旺,闹市都开设有粤式茶楼酒馆。 梧州辟为商埠后,广东商人纷纷到梧州,在城区的沙街、四坊井、西门口一带设店经商,平码行、花纱行、特货行(指鸦片业)等经纪行业应运而生。 英、葡、法、美等国商人也开设洋行、公司,倾销外国商品。 至民国22年(1933年)城区有商行1000多家。 商业税收,占广西财政收入30%。 抗日战争前,从事商业的人员1万多人;萧条时,也有六七千人,为广西之冠。 解放后,辖区内设立有国营百货、纺织、烟酒、食品、五金交电、化工、盐业、石油等二级批发站和公司。 至1956年,有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2000多个,其中集体、私营和个体居多。 随后,向国营、集体过渡,网点撤并,到1965年,减少至260多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网点继续减少。 1978年后,在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发展集体、私营和个体商业,恢复农副产品市场,开放日用品集市。 室内市场逐步取代露天市场,较大型的市场有南中、钱鉴、桂北、大东、孔庙里、万寿宫市场。 新落成上档次的酒家、饭店和市场有白云、北山、新世界、五丰、梧州、中环、国泰、电信、东盛、中山、南方、新洞天等10多家。 建成服装、家电、家具、珠宝、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建材等10大专业批发市场和五金家电、日用百货、糖烟副食等18条商品批零专业街。 利用沿江一带开设夜间饮食一条街。 在民主路、西江路开发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的购物城和美食城。 2001年,投资1000万元,在大东上路建成一条600多米长具有岭南骑楼特色,集旅游、观光、购物、饮食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首条商业步行街,自当年6月开业一年,已有100多万游客到此观光购物.2002年10月20日,地处中山路的恒业国泰广场开业,场内共有店铺499间,知名品牌店有麦当劳、机车沙龙、茶庄、咖啡堡、书店、珠宝等近30个,为培育和发展梧州商业市场、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和建设东大门,打开东通道创造更有利条件。 财政税收1987年前,城区财政由市财政局管理。 1988年成立万秀区财政局.当年财政收入716.70万元。 1993年,市场税收实行“谁投入,谁收益”的管理办法,当年完成2915.70万元。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了财税收入增长,同年税收2226.50万元。 1995年,税收4149万元,比上年增加 1.86倍。 1996年以后,受经济环境影响,财政收入逐年减少。 1999年以后,城区经济有序发展,财政收入逐步回升。 2001年,财政收入6905万元,比1995年增加1.66倍;比1988年增加9.63倍.2002年,财政总收入6082万元。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商税收、企业所得税和专项收入。 主要支出用于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文教卫生、部门事业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城维费用、抚恤、社会福利救济、民兵事业费用等项目。 人民生活民国时期,民众收入微薄,度日艰难。 解放后,1950-1957年,组织居民开展生产自救,就业机会增大,生活较为稳定.1958-196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居民节衣缩食。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维持温饱,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缓慢增长.80年代后,尤其1989-2000年,居民生活收入大幅度提高。 截至200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1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04元。 其中食品2046元,是1989年810.50元的2.52倍;衣着用品233元,是1989年91.36元的2.55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338元;医疗保健248元;交通和通讯314元;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432元;居住841元。 每百户拥有空调机20台、电冰箱66台、家用电脑12台。 此外,彩电、洗衣机、音响、高级照相机、摩托车、汽车、手机等商品,已为众多居民家庭所拥有.200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7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16元;每百户拥有空调机29台,电冰箱71台,家用电脑17台.翌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2元.社会福利业有所发展。 至2001年,开设有老人福利院10家(其中公办2家、民办8家)。 人住福利院人数332人。 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432人(其中区属企业职工517人),达100%,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的要求。 市政建设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城区境内开始建城筑墙,周长424米,面积1.12万平方米。 唐武德四年(621年),城墙扩展为周年880米,面积4.84万平方米。 宋开宝元年(968年),始建砖墙,周长1120米,面积7.84万平方米。 明清年间,城墙几经构筑,扩展到周长2750米,高7.26米,有5门,东、北、南3面环境。 民国14年(1925年),折城墙,建马路,在原城墙基及水塘上建成北环路、南环路、西环路、东环路、塘基街等30多条街道。 解放前,市政建设比较落后,竹木结构民房居多,马路较狭窄。 20世纪50年代,先后建筑了河堤路大渠、中山路大渠、居仁市场和架设桂江浮桥及修建北山公园。 到60年代,相继开辟钱鉴、塘源等工业区。 修建了百花、北山2条隧道和中山路地下商场,扩大了城区的范围。 1978年后,城区建设按照市统一规划,边建设边调整。 1992年后,在“拓宽大通道,发展大市场,建设大梧州”的思想指导下,改造旧城区,在沿河边和市商业中心兴建起国泰广场等多栋高层建筑。 城区政府投入100多万元,整治小街小巷道路、美化绿化小区。 建成和平三期工程,步行街一期工程。 东正二期工程正加紧施工。 新的住宅楼房遍布城区。 2001年2月25日,河东防洪堤开始施工,投资总概算为3.24亿元,到2003年6月,工程已完成总投资2.90亿元,达到总投资计划的89.50%,全长3.71公里的挡水墙已按设计要求完成。 2002年8月,梧州骑楼第一城纳入梧州建设广西东大门的第五项大工程。 截至1996年,城区有车行道44条,长3.62万米,面积31.73万平方米.其中水泥路面长7200米、面积8.60万平方米;沥青路面长1.08万米、面积10.18万平方米;泥石路面长7800米、面积5.08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8.25万平方米.小街小巷42条,由1949年长度4.11公里、面积1.18万平方米,发展到1995年长度70.27公里、面积26.90万平方米.至2001年,城区道路有48条,道路总长度为25.88公里,面积24.07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民国17年(1928年)和26年,城区有公共汽车营运,开办不久先后停业。 1959年,有公共汽车2辆,营运线路长4.20公里。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相继兴建了桂江一、二桥,沟通河东与河西的交通.1995年9月,梧封(广东封开)一级公路通车,与广东省一级公路贯通.还建有百花隧道、北山隧道、龙船冲隧道、中山路地下商场(隧道),城区辖境架设有云龙大桥、鸳江大桥。 桂江一桥、桂江二桥、莲花大桥和紫竹大桥.辖区内的水运,溯江而上623公里,经桂平、贵县,可达首府南宁;顺流东下408公里,可达广州。 至香港、澳门等港,终年有300-500吨级船舶行驶。 内河航线上常年航行着120-500吨级船舶。 陆路的营运路线由50年代的梧(州)八(步)线、梧(州)玉(林)线扩展到桂、粤、湘等省区的地市城镇和乡村。 1994年2月,辖境内梧州至广东,封开二级公路动工兴建(至翌年9月建成)。 4月,“梧州号”客轮首航香港.1996年4月,动工修筑东环路和西江云龙大桥(1998年7月竣工通车)。 2002年9月5日,城区东出口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开始施工。 全长1.4公里,始于云龙桥头北岸,接于龙泉冲加油站.道路按照一级公路标准设计,4车道,水泥混凝土结构。 整个工程建设期为 12个月,于 2003年 9月工程竣工。 2019年11月,万秀区上榜广西2019年度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名单。 2017年2月21日,万秀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