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六堡茶生意好做吗?市场分析与投资指南

广西六堡茶生意好做吗?市场分析与投资指南引言广西六堡茶是一种历史悠久、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茶叶,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将对六堡茶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并为考虑投资该行业的投资者提供指南。市场规模和需求趋势六堡茶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2020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六堡茶年产量约为15000吨,市场规模约为50亿元人民币。近年来,六堡茶的需求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健康意识提高: 六堡茶富含茶多酚、茶氨酸等有益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压、调节血脂等功效。收藏价值: 六堡茶属于后发酵茶,陈化后口感和价值均有提升,具有收藏价值。市场营销: 近年来,六堡茶行业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竞争格局六堡茶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主要玩家包括:国有企业: 广西茶叶进出口公司是最大的六堡茶生产商。民营企业: 沃源茶业、富川天源茶业等众多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个人经营者: 许多个人在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上销售六堡茶。投资指南对于考虑投资六堡茶行业的投资者,建议考虑以下因素:1. 产品选择选择正宗的六堡茶,并熟悉其特性和等级。考虑不同年份和等级的六堡茶,以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2. 销售渠道建立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如电商平台、茶庄和超市。探索批发和零售渠道,以扩大业务规模。3. 营销策略突出六堡茶的健康功效和收藏价值。举办茶会和品鉴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营销,拓展客户群。4. 质量控制确保六堡茶的品质和安全,获得相关认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保障消费者利益。5. 资金规划六堡茶投资涉及制茶、仓储、包装和销售等多个环节,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评估资金需求,并筹集必要的资金。6. 技术支持与制茶专家合作,获得专业技术指导。引入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结语广西六堡茶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需求趋势良好。投资六堡茶行业需要对市场和竞争格局进行充分了解,并制定完善的投资计划。通过关注产品选择、销售渠道、营销策略、质量控制、资金规划和技术支持等因素,投资者可以提高投资回报率,在六堡茶行业中取得成功。

茶人微语录|行情新播报高端茶大幅度回落

广西六堡茶生意好做吗?市场分析与投资指南

@普洱行情控:传奇规定不得低于6600销售,长风规定按销售业绩配货,市场价:大益传奇6000,雨林长风。 大益出台备受争议的价格管控,雨林在白天鹅举办了盛大的发布会,一个紧扣纪念题材,一个围绕投资概念,都是铺天盖地,迎面而来,但市场就是市场,远处传来的风声,我只是一笑而过。 @水滴茶:芳村交投清淡,很多新上市茶品基本完成破发任务。 现阶段不是价格、产量的问题,较多因市场信心不足,市场底部中没有发现闪光点。 陈韵青饼(1501)市场价2950古韵青饼(1501)市场价3850,传奇(1501)市场价5950,飞虎(1501)货还没到现在市场价2050。 @欧阳道坤:2013年到2014年,中国市场的高档茶持续大幅度回落,中档茶继续增加,低档茶仍在减少,橄榄型的市场价格体系进一步稳固。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太姥白茶:高档茶还是高档茶,价格回落到中档价格。 高端茶的产量取决于天气和茶师的精力!就如没有茶农和企业会放弃春茶而生产夏茶一样。 天气决定产能,市场决定价格。 @喝茶的老罗:做茶生意,有很多有趣的事。 如果不合口味,三五百的茶叶,也会让人觉得也就几十块钱的货。 要是合口味的,三五十块的,也觉得这茶估计三五百。 关键还是要合乎口味。 现在茶品种及分级很多了,合口味的就觉得这家老板实在,不合口味的就会觉得这茶老板不地道。 品茶,太主观了。 @山茗煮意:有茶友发的图片,一帮子人个个闭目盘腿呈入定样,说是喝了某某茶“神魂开窍,腾云驾雾,天地大开”可是,我喝了那么多80年代的7572,喝了那么多厚纸8582,甚至一编织袋的70年代初的老六安被我喝得只剩那么小袋了,我咋还没成仙呐?@吴疆说普洱:《普洱茶营销》出版之后,有人把有些文字和图片贴到三醉斋,记得在一篇文字中我尊称卢国龄为先生,广州的一位资深茶人评论曰:“男女都没搞清楚,可以调查一下吧,卢国龄是女的,怎么能叫先生。 ”众皆愕然!后来,后来,据说其人后来也出茶书了。 今日见李先生之玉照,想起该“先生”。 @茶小隐:开试各种老茶。 吕老师1975年冻顶乌龙,乌岽16年水仙,20多年野生水仙,罗岩村18年黄金桂。 关于老茶,常见持对立意见者,认为绝对好,或绝对不好。 直到台湾采访,吕老师的指点才觉中肯。 原本内质丰厚,工艺到位,储存也好的茶,才可能变成好喝的老茶。 令人着迷的陈香、药香,并不因为老,就一定会出现。 @蘇墨聆:朋友问,六堡茶有金花吗?如图,这种蒸焗工艺压箩后的六堡茶,在温度、湿度等条件都达到的情况下,都会有金花。 金花又称冠突散囊菌,我们都知道微生物繁殖生长的主要条件就是营养、温度、湿度,梧州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使得六堡茶两三个月就能自然长出金花。 @半生茶:普洱老茶树上的老叶,因为多数老叶时间长而会泛黄,故名“老黄片”又指原料筛选工序中,条索疏松,粗大,在揉捻过程中不成条的部分,叶片组织厚实,以甘醇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口感不苦不涩,香味独特,不象嫩叶生茶那么伤胃,黄片转化快,丝爽绵滑,回甘迅速,香气馥郁悠悠兰香!@岩茶村长--想喝正岩大红袍请进来:人生更需要准备的,不是最昂贵的茶,而是当下喝茶的愉悦心情。 泡好喝的茶不一定要最贵最好的茶叶,不一定要十八般泡茶技术,只要有细腻、体贴的心和加点对待别人的善意,岩茶里就有想要无尽的滋味。 毕竟泡茶的人比泡茶的技术重要,喝茶的心比茶叶更重要。 @水滴茶:开间茶馆吧。 在某个临水的地方,不招摇,不繁闹。 有一些古旧,有一些单薄,生意冷清,甚至被人遗忘,这些都不重要。 只要还有那么,那么一个客人。 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 -白落梅@陈年的普洱:秋风秋雨愁煞人,自古文人多悲秋。 秋天来临,气候由热转寒,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阴阳代谢开始进入阴盛阳衰的转换时期。 秋季养生保健在于防燥,以甘平、滋阴润肺、润燥生津为主,以养收为原则,宜收不宜散。 禁寒饮,多喝茶,多补充水分,多食酸性水果蔬菜,少吃辛辣发散食物,以免产生五脏不调状况。 @茶农千年姥树妖:传说古六大茶山因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山,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 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 @古得普洱茶徐鹏:民国2年,云南省督府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于车里辖今西双版纳州全境,柯树勋任总局长,其为发展勐海地区茶叶,组织人疏通驿道,使普洱至勐海的道路畅通无阻,为外地人进澜沧江以西经商创造条件。 1924年腾冲腾冲富商董耀廷携资进勐海建洪记茶庄,1925年玉溪商人周培儒到勐海建可以兴茶庄。 本文经过微博整理,仅代表博主观点,不代表立场。

六堡茶简史(3):六堡茶的复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各行业百废待兴,崭新的希望,春天的气息再次升起,六堡茶产业似乎又要迎来新的转机,但是让广大茶农、茶商、茶人没想到的是,这个转机的真正到来几经波折,经历了几代人。 1计划经济下的复兴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使农民重新获得土地,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种茶热情,六堡茶园的种植面积也由此扩大。 随后国家对茶叶进行统购统销,由中国茶叶梧州支公司挂牌收购茶叶并运送到新成立的梧州加工厂,这就是梧州茶厂的前身。 梧州茶厂的创建,在六堡茶的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包括六堡茶渥堆发酵、陈化茶窖、木板干仓等新工艺实践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建国初期参与六堡茶收购的人员在收购站前合影1954年六堡茶肩负起“出口创汇”的历史使命,政府取缔了十多家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再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由于当时六堡茶生产企业遍布桂中、桂北、桂南和桂东地区,所以对统购后的毛茶加工业进行了明确分类:梧州加工厂加工六堡茶为主,灵山与横县所收六堡茶集中横县茶厂加工,其他各县均运梧州厂加工,之后不久桂林茶厂也跟着加入生产六堡茶的行列。 自此,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推广创新技术。 此时的香港,茶楼酒肆生意兴旺,黑茶消费量与日俱增,东南亚锡矿业开发高潮再起,矿区内华工高度集中,通过香港转口输出的黑茶,数量也是有增无减,六堡茶的出口外销迎来了短暂的复兴。 也就是这一时期,现代六堡茶历史上最为重大的技术突破——“冷发酵”渥堆法诞生了,开创了六堡茶的新时代。 50年代中后期,六堡茶因“汤色不够红浓明亮”,不符合外销要求。 为了保持六堡茶固有的声誉,于是,由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牵头,按照香港人的要求,开始对影响六堡茶品质较大的发酵作业进行技术改革。 更早期的时候,香港就有汤色红亮、滋味醇厚的六堡茶供应,只不过当时叫“发水茶”,茶商们人为地进行加温加湿处理后再销售的茶,有六堡茶也有普洱茶。 由于与香港的地缘关系,梧州茶人一方面通过与香港德信行交流“香港仓”的经验,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等级的茶坯分堆,分别计入不同比例的水的工艺探索,经过一系列不断实践,终于解决了六堡茶的发酵问题,达到“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的要求。 据1959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茶叶精制工艺和机械》(茶叶技术革新资料汇编第三辑)记载,“目前我们大生产中已实行采用这一方法进行生产,成品调给广东茶叶出口公司,亦得到好评。 ”由此我们可以也能看出,现代六堡茶的制茶工艺与普洱熟茶的加工工艺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从时间上来说六堡茶比普洱茶早了那么几十年。 ▲1959年出版的《茶叶精制工艺和机械》总的来说,整个五六十年代,黑茶在香港茶楼市场上可谓意气风发,销售量一度占到六成。 除了六堡茶以外,普洱茶也出现在茶客的桌上,只是当时茶楼的茶客是分不清六堡茶和普洱茶的,它们都称“陈茶”。 虽然六堡茶蜚声海外,但在国内却不知为何物,就连梧州本地人知道的也不多,这一点让人有点难以释怀。 2多变的市场,六堡茶的冬天然而出口市场的好转并未给六堡茶园的种植和建设带来生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及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刚刚复兴的六堡茶生产重新陷入低迷。 当时茶产区山多田少,最大的问题是粮食不足,茶农主要靠卖茶来维持生计,但六堡茶的收购价格比同等级的烘青绿茶(不经后发酵工艺)收购价格还低,严重损害了茶农对六堡茶生产的积极性,茶园逐渐被丢荒,据记载1989年六堡茶的产量竟然只有区区14吨。 另一方面,呆板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六堡茶的外销市场实际上也是危机暗藏。 一直以来六堡茶是按下发的计划指标来生产的,没有自己的开发和销售权利,而下发的生产指标,也是完全根据销量制定,即所谓的“以销定产”。 茶的产量伴随着东南亚各国对中国实行严厉的进口政策,以及国家外贸政策的调整,六堡茶和青毛茶供应量受限,而香港市场对黑茶的需求量有增无减,为了在这庞大的市场上分一杯羹,香港的茶商们开始仿制,他们采购不同地区的青毛茶自行加工踩压后制成六堡茶和普洱茶,然后以“陈茶”之名卖给茶楼就地消耗或转口往南洋。 当时青毛茶的原料有来自广西、广东、云南,以及来自越南、缅甸、泰国、印尼等国家进口茶青,“港产六堡茶”对内地的六堡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上个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矿山衰败,外贸受阻,使已经受到严重打击的市场再次横遭摧残,生产和消费出现了极大的萎缩,六堡茶步入到一个更大的低迷时期。 ▲60-80年代出口马来西亚的六堡茶九十年代初,统购统销时代的结束,六堡茶有史以来第一次需要自己面对市场,自寻生路。 但此时的茶园大多已被改种其他农作物,产量不足以维持六堡茶的大量生产,少数坚持六堡茶生产的企业不得不从外地茶区收集毛茶进行生产,后来一直承担制作六堡茶的横县茶厂、桂林茶厂相继停止了六堡茶的生产,只剩下梧州茶厂和中茶梧州分公司苦苦支撑,维持最基本的大宗生产和出口量,在变数颇多的市场经济下,失去产业基础的六堡茶在整个九十年代几乎湮没无闻。 3普洱茶的带动,六堡茶迎来了真正的春天转眼进入21世纪,在普洱茶热潮的带动和影响下,与普洱茶有着类似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的六堡茶消费需求迅速上升,市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004年起,梧州市政府就把六堡茶生产列入农业优势重点扶持,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茶树良种苗木繁殖基地,把六堡镇和狮寨镇列为六堡茶专业镇进行重点建设。 区内曾经生产过六堡茶的横县、南宁、桂林和玉林等地也逐渐恢复六堡茶生产,形成广西六堡茶生产的大格局。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六堡茶园的种植面积已增至8万亩,梧州市六堡茶生产企业已由2004年的4家发展为50家,六堡茶产量达吨,总值超过14亿元。 在消费市场的这一块,出于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六堡茶的保健功效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六堡茶之家后台统计数据显示,喝六堡茶的主力消费人群更多是集中在80、90后的年轻一代,且女性人数呈上升趋势,对六堡茶的关注区域也产生了变化,不再仅限于两广地区,而是往北京、山东、河北、辽宁等北方省份辐射,六堡茶的消费市场已悄然从外销转向国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 ▲来自六堡茶之家网站最新的数据六堡镇里,大大小小的茶园不计其数,就连空气都带着茶香,一片风光无限好的景象,对茶文化感兴趣的人们纷纷到茶山观光与体验,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六堡农家茶也准确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拥有不少的忠实用户,与现代工艺六堡茶一起推动着六堡茶产业不断前进。 历史、工艺、文化……一晃数百年过去了,历经缓慢岁月变化的六堡茶,随着众多新创企业的加入以及市场热潮的到来,迎来属于自己的全新时代!一张图读懂六堡茶的历史(点击可查看大图哦)

六堡茶的百年历史

一百年来,六堡茶几经兴衰起落,最鼎盛时几乎六堡乡里家家做茶,年产数十万斤,日本侵华期间,千里茶园荒芜,民生维艰。 六堡茶的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茶业发展的曲折与艰辛,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

第一回广信梧州饮茶源远流长

梧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南越国。 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 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

赵佗的弟弟赵光即位后,便开始着手兴建王城,取苍梧(亦写作仓吾)族之名,称苍梧王城。 岭南文化至汉代开始崛起,广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成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在陆羽引用的《桐君录》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西汉乃至更早的时候,岭南、两广人民就已经有了喝茶的习惯,也有了以茶奉客的习俗。 只是当时的喝茶方式不是我们现在的泡饮法。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就是说当时是将茶叶煮着来喝,《桐君录》更注明加入一些姜桂香料。 在现在梧州周边县市的打油茶流传下来的做法中,还可以依稀追溯当年的吃茶烹茶之法。

第二回客来奉茶最早崇茶之风

据大量史料显示,喝茶之风是最先由名流士绅阶层兴起,并逐步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的。 而且,这种崇尚饮茶之风,最先是由南方开始的,之后渐渐向北方影响。 有学者研究,在西晋衣冠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建康的上层社会崇茶之风才渐渐开始盛行。

而早在两汉、三国时期,在当时作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的古广信梧州,受中原战争影响甚少,乃名流雅士经学家等汇聚之地,饮茶之风兴盛,甚至已经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进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形成客来奉茶的习俗。

而且,茶叶原产南方,岭南利于种植,资源丰富,较易获得。 可以推测,岭南地区特别是当时的岭南名郡古广信梧州估计是全国最早流行喝茶的地方之一,并且,客来先设的接待客人的奉茶的做法也远远领先于中原地区。 因此,《桐君录》中方会在此重重的写上一笔。

第三回六堡产茶历史甚为悠久

六堡何时开始种茶产茶,尚未有确切的考据。 从当地茶农世代流传下来的说法,六堡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经开始种茶了,可以说,六堡制茶产茶的历史相当的悠久,而且,以品质优异独具特色,在很早的时候(起码在清朝嘉庆年间)就闻名遐迩了。 因此,很多资料显示,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被列为二十四大名茶之一。

有一种说法是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八步传入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 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并得出六堡茶的树种和工艺均传自湖南云云。 不过,笔者觉得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从六堡镇现存的有数百年、直径达三四十厘米以上的老茶树来看,其种茶产茶的历史相当悠久,应该远远不止两百年。

据六堡镇茶人黄超、黎林和六堡农家茶协副主席陈伯昌介绍,在六堡镇的九城现在仍然保留着相当部分的老茶树可以考据。 黄超说:现存还有许多老茶树,有的长成了大树,估计有三四百年以上。

而说到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只能够说明其两者由于比较接近,相互间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不排除树种和工艺由六堡往湖南传播的可能,毕竟,世界茶树发源地在云南,通过水路传播下来的可能性。 而六堡茶确切的原生茶树品种的来源和工艺形成的过程的考据,仍有待专家学者去进一步作科学论证。

第四回战前盛况家家户户产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港、澳、南洋久负盛名的六堡茶一直以来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非常畅销。 而且水路运输畅顺,运输费用低廉,主销区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较和平安定,因此六堡茶的发展很快,在六堡乃至周边地区,种植面积非常大,产量很高。

据六堡镇老茶人陈振东回忆: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人人都做茶。 而且,老人还说当时流传有这么个说法,说要分辨一个人是不是六堡人非常容易,只要看看他的脚,脚黑的一定是六堡人了。 陈振东老人接着解释,说由于当时家家户户都做茶,以前的工艺做茶的时候,用锅杀青之后,要揉捻,那时多用脚踩搓揉,由于茶叶汁液的浸染,久而久之便人人黑脚了。

据资料显示:《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从这个记载上,我们可以想像出当年的产茶盛况。

据六堡镇87岁的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其实,当时产茶制茶的多是农户,收茶的多是商户茶庄,很是分散,缺乏准确的统计,很多小茶庄看到有利可图,都在开秤收茶。 估计真正的产销数量可能还不止呢,老人说,有说最多那年是收茶80多万斤。

据《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亩,年产茶5450担

第五回规模空前漫山遍野茶园

六堡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里面很多人种茶,漫山遍野都是茶园。 即使是三几个人一户的小户人家,往往也会种有相当的茶树,产不少茶。 当年,六堡的几个茶乡里,家家户户种茶做茶,景象非常壮观。 老人回忆,那时候,要揉捻的茶青量很大,大都是用脚踩揉的。 一般是攀扶着门头或廊道的一根横木,用脚踩揉茶青。 老人说,那时候,几乎每家之中都可看到有这种的横杆、茶灶和其他制茶工具。 说起那时候的踩茶工艺,老人还津津乐道说,说那时候踩茶还是很讲功夫的,有技术的茶农大大一堆的茶青可以揉踩成为很大很圆的一团,不会散开。

第六回茶船古道见证兴衰沉浮

由于六堡茶品质优秀,当时在港澳和南洋等地名气逐步大起来,销售情况非常好。 更多大商家、茶庄进入到六堡开设分庄收茶。 据87岁的李旭秋老人回忆,他听祖母说过,当时已经有如香港天顺祥茶庄等多家大茶庄进入到六堡收茶,广元泰茶庄就是其中最有名一家。 老人回忆道,他最深印象的是当时在广州骑楼外砖柱大大的茶庄字号和当时运茶装茶用的箩筐都扫上了统一的唛号。

据资料显示,清初广东航海贸易被禁止,那时往来外国的商船很少,也没有什么外来贸易。 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 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 这是我国政府最早设立的海关。

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贸易。 从此,广州的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 大量的茶叶通过这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 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 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 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 这条熙熙攘攘、舟楫来往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第七回百年老号更以六堡扬名

据老人回忆,香港天顺祥茶庄和广元泰茶庄都是当时很有名、规模很大的茶庄,而且,都是省港都开设有分店的百年老号,广元泰在南洋怡保还开设了分号,至今其后人仍在经营着茶行。

广元泰茶庄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 原来开设在福建泉州。 创始人原籍广东三水,其父以文取仕,做了几年官后心灰意冷,无心官场退隐回家。 并告诫子孙专心营商,不得参加科举,并举家往福建泉州开设茶行。

后来由于清政府关闭了福建海关(1757年),便将广元泰迁址到广州,在十三行开设茶行,专门经营茶叶贸易。 由于品质卓越,经营有方,至清末已经是远近驰名,先后在香港、南洋开设分号,生意做得非常大。 广元泰的茶畅销,在省港澳等地很受欢迎。 之后,广元泰茶庄便推出一种内飞,有天宝物华名茶世家省港联号百年制茶广选精作元度细茶泰和顺雅品质尤嘉爰凭印鉴谨识无差毋致伪假字样,以文中以嵌有广元泰三字的记,并盖上其图形及印章以辨真伪,这种做法在时甚为领先,引来许多茶庄竞相效仿。

据说,广元泰后来在六堡设庄收茶,并经其特有工艺加工出来的六堡茶,风味很独特,并以其所产六堡茶特有的泰和顺雅品质而赢得市场的一致认可,扬名海内外。

第八回交易畅旺茶庄云集六堡

关于当时黑茶收购的记载,散见于存世的各地地方志及文献:采办黑茶,在进山办茶前作好准备工作:先要择点应用什物家具器皿以及篾器、木器,再要择选(茶)行内先生、管楼、管厂、管行人等;要从色、味、形等方面辨别茶的真伪,重条紧、色顺、纹直、沉重、味佳、外乌油色;其时,粤港茶商尤其注重茶叶质量,绝不以次充好,强调以质论价,靓茶好价,申明勿惜价,贪便宜,岂有好货。

一直以来,茶商与茶农、茶行的关系非常密切。 据笔者向当地多名老茶人了解,当时收茶多是茶商在六堡合口街(当地口音读鸽口)开设分号、分庄(或称子庄),在采收季节,由茶号派人进六堡按级别定好价格后,直接开秤收茶。 毛茶经分筛、分级后,统一用大箩筐装好,通过六堡河这条茶船古道,经梨埠、封川运回广州总号,加工精制后,踩箩或制成饼茶,装箱销往海外各地。 这种做法多数是广州外来的大茶号,如万生茶庄、广元泰茶庄等。

六堡镇中至今尚存的收茶点茶亭依稀可见当年的风貌。

据80多岁的老茶人陈振东回忆,当时收茶和开设茶庄的很多,有英记、万记、同盛、公盛、源盛、盛发等等,非常多,大多是广东的茶商,如生记的老板是鹤山的,一个姓温一个姓梁。 盛发茶庄是附近旺甫人所开,姓梁。 据李旭秋老人回忆,最多时,十多家大的茶庄云集六堡,其他小的商贩就更多了。 茶庄的多与少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当时,六堡所产的茶交易一直以来都很畅旺,据李旭秋老人回忆,不同的时期,在收茶的季节,六堡的合口街、马连坪等多处专门都设过茶叶收购集市,部分茶商茶农则聚集在合口街大樟树下(当地称为樟木根)开秤收茶。 而广元泰、万生、英记等最有实力的茶庄则在六堡专门开设有分号,由茶农上门交茶。

第九回竞争激烈茶商频出奇招

当时收茶的店铺大多已不复存在,唯一完好保存至今的是当时的称之为茶亭的一个屋子,青砖所砌,是当时收茶的一个交易地点。 这个茶亭是当年六堡最为富有、最大的地主韦景平所开设。 茶亭位于路边,大门外有青砖柱支撑起宽阔的檐廊,看来估计是方便茶农们交茶时等候歇息而设。

另外,据原六堡乡乡长老茶人邓兆明回忆,有部分茶农直接挑茶到合口街上的茶庄进行交易。 也有部分茶庄是通过熟悉六堡当地情况的二老板到直接各个村寨,与茶行的人一起看茶定价后,由茶农挑茶到合口街樟木根交茶,而二老板则分别向茶农、茶商收取一定佣金。 后来,精明的六堡人出现一些专门跑村进寨收购毛茶贩运到广东牟利的群体,后来渐渐发展到当地或附近乡镇的茶人自己开设收茶的茶庄。

由于当时在合口街收茶的客商、茶庄很多,竞争甚是激烈。 为了保证收到更多更好的六堡茶,很多茶商各出奇招。 有的是依仗当地雇来的二老板的人脉和资源,掌握部分茶区的茶农的毛茶;有的与茶农协商长期订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如黑石、恭州所产的茶,这个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模式。

据对六堡茶掌故颇为熟悉的邓永斌说,当年,六堡的交通很不方便,地处深山之中,只是靠六堡河运茶叶出去后,回来时载回所需的日用品,物资非常匮乏。 而且,山区茶农大多生活很苦,寅吃卯粮。 一些精明的茶庄茶商就推出了茶农记账赊去日用品,等来年茶季时交茶来抵扣的做法,既帮助了一部分的茶农,又保证了收购毛茶的数量。

本文来自网络网友投稿,不代表梧州山塘岐六堡茶官网立场,如果侵权,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六村堡立交到茯茶镇乘坐地铁路线指南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9813931293

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首页
添加微信
一键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