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县的经济概述 (苍梧县的经济发展情况)

2008年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73亿元,同比增长14.1%;财政收入3.41亿元,同比增长2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24亿元,同比增长23.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6亿元,同比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1亿元,同比增长23.88%;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350万美元, 同比增长51.5%;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9.96亿元, 同比增长38%;外贸出口总额3626万美元,完成年任务的100.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16.3%;农民人均纯收入3573元,同比增长16.53%。

2008年,该县通过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加大工业技改力度,积极扶持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认真做好新投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和指导工作,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全县工业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6.8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52亿元,同比增长20.7%;实现工业增加值29.23亿元,同比增长13.6%。

“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1%,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7.2%。

2010年县内生产总值达到98.23亿元,财政收入12.35亿元。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6.8亿元,同比增长42.2%;财政收入达到8.94亿元,同比增长40.67%;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6.39亿元,同比增长2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14元,同比增长25.3%。

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梧州市各县(市)首位。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2年2012年,苍梧县共组织财政收入11.8亿多元,同比增长32.01%,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为夯实财政收入的基础,该县加大对各园区建设力度,及时审核和拨付资金。

同时,该县制定一系列招商引资服务和激励机制,吸引外商投资,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对列入重点纳税企业和商贸企业实行跟踪服务,重点扶持,及时解决其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企业包括贷款贴息,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等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扩大生产经营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上级财政部门共下达财政企业专项资金1200万元。

2013年201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8.68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排全市第1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06亿元,同比增长28.3%;财政收入14.32亿元,同比增长21.3%,增速排全市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83亿元,同比增长25.60%,增速排全市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82元,同比增长13.7%。

1956年,一些农业合作社办有山庄。

1958年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人民公社靠平调大队、生产队的劳动力、财物办起了农场、林场、果场。

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纠正农村“一平二调”的错误,这些企业基本解体。

1970年以后,中央、自治区、县各级对社队企业逐渐重视,社队企业又得以重新恢复发展。

林场1970年后,社队办林场重新恢复发展,1972年,有梨埠、倒水、长发、旺甫公社办林场7个,面积6900亩;队办林场73个,面积4621亩。

1975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县革命委员会提出“公社、大队办林场,生产队办山庄,全县实现杉木基地100万亩”的口号,大搞开山造田造林,社队林场发展很快。

至1977年,全县有社办林场8个,专职管理人员246人,面积16.94万亩,其中杉木面积7万亩;大队办林场176个,管理人员1827人,面积18.4万亩;生产队办山庄1777个,面积13.12万亩。

林场以林木为主,兼种水稻、水果等作物。

由于发展过于迅速,林场的管理、技术跟不上,种下的幼林成活率低。

1979年后,县林业局在技术方面加以指导,提高抚育质量,但因林场面积大,人员少,仍有部分无法抚育。

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队林场尚未搞承包,效益较差,一些人员回家务农。

因此,很多社队林场无人管理。

至1986年,全县乡办林场7个,人员89人,面积亩;村办林场31个,人员219人,面积亩;队办山庄全部解体。

1988年以后,木材价格上升,一些林场恢复经营。

至1990年,全县乡(镇)村林场54个(其中乡镇办5个),人员427人,面积亩,年产各种木材约5000立方米,松脂约500吨,总收入279.68万元,利润52.38万元,税金37.44万元。

农场1975年,60年代初停办的社队农场逐步恢复发展。

社办农场有旺甫公社农场,水稻种植面积20亩,年产稻谷1.6万公斤,还种植有其他作物和养猪、鸡、兔等。

队办农场发展很快,1978年有队办农场150个,农作物种植面积574亩,年产粮10.25万公斤,总收人20万元。

农场以种稻为主,品种单一,效益不佳,有的因亏损而停办。

也有的改种其他作物,如1984年旺甫乡办农场改以培育果苗为主,改名苗圃场。

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场与农民土地纠纷经常出现,农场土地被占,人员回家务农,农场逐年减少。

1986年,有乡村办农场13个,从业人员61人,种植面积3170亩,主要种植水果、八角等经济作物和养鱼,年总收入6.11万元。

1990年,全县只有乡(镇)村农场2个,人员39人,种植面积800亩,年产水果40吨,鱼1.5吨,总收入6.45万元,税利0.61万元。

果场1958年狮寨公社办“花果山”,1962年解体。

1976年,长发、夏郢、沙头、石桥、梨埠等公社办起园艺场,种植水果和其他农作物。

1980年,全县有社队办果场23个,总面积2552亩,年产水果119.15吨,年总收入3.69万元。

1981年后,果场自负盈亏,效益好的不断发展,扩大种植面积,效益差的承包给农户,有的逐渐解体。

至1986年,有乡村办果场6个,人员88人,总面积3265亩,年产水果248.501吨,年总收入12.52万元。

效益较好的旺甫乡办果场,建于1977年。

1982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后,管理人员精心护理果树,引进品种,自培苗木,并间种薯、豆类经济作物,提高经济效益。

1986年,该果场有人员42人,面积374亩,有蓄水池、抽水、喷灌设备,年产柑、橙、三华李等水果144吨,年总收入5.45万元,利润2.18万元。

夏郢乡农户办的香蕉种植园,起畦种蕉,蕉株空地间种荔浦芋,畦中蓄水养鱼,经济效益较好。

1988年以后,水果销势较旺,价格不断上升,果场又重新发展。

1990年,全县有乡(镇)村办果场13个,人员98人,种植面积3450亩,年产水果252吨,年收入27.67万元,税利6.11万元。

茶场1973年,六堡公社调集劳力在荒山上开辟茶场,投资90多万元,开辟茶场882亩。

此后,狮寨等公社的社队茶场相继办起。

至1980年,全县有社办茶场4个,队办茶场17个,总面积3932亩,年产茶叶(干)3442吨(包括林、农、果场茶叶产量)。

1981年以后,茶叶价格偏低(70元/50公斤),产量下降(50公斤/亩),成本高(投资占收入50%),茶场连年亏本,于是逐渐转由农户经营。

六堡茶场虽然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产量也有所上升,但由于价格低,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效益仍然不佳,每年需要六堡茶厂或其他工厂补贴生存,1984年与茶厂合并。

合并后效益有所好转,1985年产茶叶94.25吨,产值39.6万元,税利6.1万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40%、26%。

1986年后,茶叶销路差,外贸收购量减少,生产又开始滑坡,至1990年,产茶叶28.9吨,产值15万元。

据解放后梧州和苍梧广平、倒水等地出土的文物以及有关资料记载,战国时期苍梧已有青铜铸造、烧陶等手工业。

汉、南北朝、宋、元、明、清等朝代主要有青铜器、铁器、釉陶、铸钱、金银玉器等手工业。

梧州富民出土的一种西汉初期烧制的纺轮,说明当时这里的纺织工业比较先进。

唐宋以后,人和、大坡、石桥、沙头、旺甫、夏郢、新地等地群众自行开采各种矿物,其中以金、银、铜、铅、铁最多。

民国初期,县内工业主要有缫丝、织布、染布、皮革、火柴、酿酒、锯板、粮食加工等。

民国14年(1925)后,印刷、缝纫、制鞋业迅速发展。

民国21年,苍梧手工业有缆绳、竹篙、棚厂、玻璃器、藤竹、木器、铁器、首饰、皮箱、笔、礼联、纸扎、香烛、冥镪、冷衫(毛线衣)、毛巾、线袜、酱料、盐豉等。

民国25年4月,全县民营工业有织造、制帽、面粉、烟叶、制冰、建筑、锯木、印刷、机器、翻砂、船坞、火油、火柴等行业,省营工业有硫酸厂、桐油厂、制药厂、电力厂、自来水厂等。

县城梧州有十几间砖瓦窑,冠盖(今大坡)、戎城(今龙圩)、安平(今人和)、贤德(今长发)、夏郢等地办有砖瓦窑。

抗日战争爆发后,工厂的原料、产品的销路受到影响,工业开始走下坡路。

民国33年梧州沦陷,一些工厂或搬迁,或停业。

至1949年解放前夕,县城梧州工业主要有官僚资本办的广西火柴厂、电力厂、自来水厂、植物油料厂、骨粉厂,私营的兴华电池厂、永光火柴厂、志诚锯板厂、天然锯板厂、裕生碾米厂、利成枧厂、利民印刷厂、西华毛巾厂、篱竹厂、志诚船坞及天和祥、夏生记、艺华、端记、五行、大兴、徐六记、联华8家机器修造厂店,私营工业规模较小,百人以上的工厂只有几家,其余多是百人以下的作坊式小厂。

解放后,苍梧县与梧州市分治,工厂大都在梧州市辖境内,苍梧县只有一些铁器、竹木器、缝纫、食品、酿酒、皮革、修理、香烛等手工业和较大的联安陶瓷厂,机械动力的裕生碾米厂、广同兴碾米厂。

梧州市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

的经济概述的经济发展情况

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六堡茶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决定为了加速我市六堡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其定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政府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助力农民增收、企业盈利和财政增长。

六堡茶产业的基础已显著增强。

六堡茶源自苍梧县六堡镇,历史悠久,品质独特。

市政府自2004年起,通过种苗补贴和资金扶持,推动产业扩张。

2007年,六堡茶被列为重点扶持的农业优势产业。

目前,梧州市拥有3万英亩茶园和20多家加工企业,2008年产量达到6560吨,产值逼近5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六堡茶的市场前景看好。

梧州凭借其地理、文化和品牌优势,成为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理想基地。

随着消费者对黑茶健康效益的认识加深,六堡茶需求增加,价格稳定提升。

政府计划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培育领军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和文化旅游活动,将六堡茶推向国际市场,使之成为梧州农业的标志性产业。

未来发展规划明确,包括优化六堡茶产业链,提升标准化生产,扩大种植基地,改进加工技术,加强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承。

政府将扶持优良种苗繁育,引导茶园规模化经营,提升加工园区水平,推行产品标准化,并强化营销策略,通过六堡茶文化节等活动,扩大六堡茶的影响力。

为了确保这些举措的实施,政府将提供财政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引导金融机构投入,同时强化六堡镇的小城镇建设,使之成为六堡茶产业的核心区域。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将紧密合作,强化领导,确保六堡茶产业的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

通过这一系列战略决策,梧州市致力于将六堡茶产业塑造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农业增收和农村繁荣做出贡献。

广西梧州:以“茶”为媒助推六堡茶产业发展

在4月30日至5月2日的首个苍梧六堡茶文化旅游节上,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盛大地展示了六堡茶的魅力。

这个节日通过一系列活动,如参观体验、传统文化展示和商务洽谈,吸引了众多商家和游客亲身体验六堡茶文化。

活动现场重现了“茶船古道”的场景,采茶姑娘们身着传统服饰,展示着娴熟的采摘技艺,让游客们深刻感受茶文化的底蕴。

在手工制茶环节,有经验的六堡茶农梁燕梅现场教学,她通过预热铁锅、控制温度和翻炒技巧,展示了制茶的精细工艺。

同时,茶艺师的表演和品鉴会也让游客们领略了六堡茶的色、香、味。

为了推广梧州六堡茶,当地旅行社如梧州正大国际旅行社在“五一”期间推出了“六堡一日游”路线,吸引了外地游客参与。

六堡镇作为六堡茶的发源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制茶技艺吸引了众多关注。

历史上,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走向世界,文化节中重现的这一历史场景让游客们大饱眼福。

此外,六堡茶展销会在文化节期间热闹非凡,吸引了上百位茶商、茶企及茶农参与。

许多茶农面临着销售难题,而六堡茶买卖会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销售的平台。

例如,六堡村民覃伟平的茶园受益于政府补贴和扶持,但销售上受限。

在买卖会上,茶农们的农家茶因其质优价廉而备受游客青睐,同时也推动了梧州茶企如梧州市中茗茶业有限公司的新产品研发,如益生茶,因其保健养生功能受到游客喜爱。

综上,这次文化旅游节不仅展示了六堡茶的制作技艺,还搭建了交流和销售的桥梁,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来自网络网友投稿,不代表梧州山塘岐六堡茶官网立场,如果侵权,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广西梧州珍品六堡茶揭面纱广西梧州珍品酒店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9813931293

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首页
添加微信
一键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