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六堡镇山塘岐茶厂:六堡茶的传承与创新

六堡镇山塘岐茶厂位于广西梧州市六堡镇,是六堡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企业。自1938年建厂以来,山塘岐茶厂始终秉承着“传承古法,创新工艺”的理念,为六堡茶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传承古法

六堡茶是一种以黑曲菌为主要发酵菌群的茶叶,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山塘岐茶厂严格遵循传统的六堡茶制作工艺,从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发酵、干燥到包装,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 采摘:只选用成熟的茶树鲜叶,保证茶叶的品质。
  • 萎凋:将鲜叶自然摊晒,去除部分水分,提高茶叶的活性。
  • 杀青:采用炒锅杀青,控制温度和时间,防止茶叶氧化变质。
  • 揉捻:通过揉捻,使茶叶中的内含物充分释放出来。
  • 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入发酵室,利用黑曲菌进行发酵,形成独特的色、香、味。
  • 干燥:将发酵好的茶叶进行烘干,降低水分含量,稳定茶叶品质。
  • 包装:采用传统的手工包装,既美观又便于储存。
市六堡镇山塘岐茶厂六堡茶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工艺

除了传承传统工艺,山塘岐茶厂还注重创新工艺,不断提高六堡茶的品质和产量。

  • 低温发酵:采用低温发酵技术,控制发酵温度和时间,减少杂菌污染,提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 机械化设备:引入现代化机械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 新品研发:不断研发新品,丰富六堡茶的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 标准化生产:建立严格的生产标准体系,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和一致性。

六堡茶的传承

六堡镇山塘岐茶厂通过传承古法和创新工艺,推动了六堡茶的传承和发展。六堡茶已经成为梧州的特色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 2008年,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0年,六堡茶产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
  • 2018年,六堡镇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六堡茶之乡”称号

六堡茶的创新

六堡镇山塘岐茶厂在传承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六堡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研发了六堡茶系列新品,如陈皮六堡茶、花香六堡茶、果香六堡茶等。
  • 探索了六堡茶与其他茶种的拼配,推出了六堡白茶、六堡乌龙等新品类。
  • 打造六堡茶特色文化,举办六堡茶文化节、六堡茶研讨会等活动,传播六堡茶文化。

结语

梧州市六堡镇山塘岐茶厂作为六堡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企业,始终坚持“传承古法,创新工艺”的理念,为六堡茶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六堡茶已经成为梧州的特色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相信在山塘岐茶厂的不断努力下,六堡茶将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六堡茶简史(3):六堡茶的复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各行业百废待兴,崭新的希望,春天的气息再次升起,六堡茶产业似乎又要迎来新的转机,但是让广大茶农、茶商、茶人没想到的是,这个转机的真正到来几经波折,经历了几代人。 1计划经济下的复兴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使农民重新获得土地,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种茶热情,六堡茶园的种植面积也由此扩大。 随后国家对茶叶进行统购统销,由中国茶叶梧州支公司挂牌收购茶叶并运送到新成立的梧州加工厂,这就是梧州茶厂的前身。 梧州茶厂的创建,在六堡茶的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包括六堡茶渥堆发酵、陈化茶窖、木板干仓等新工艺实践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建国初期参与六堡茶收购的人员在收购站前合影1954年六堡茶肩负起“出口创汇”的历史使命,政府取缔了十多家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再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由于当时六堡茶生产企业遍布桂中、桂北、桂南和桂东地区,所以对统购后的毛茶加工业进行了明确分类:梧州加工厂加工六堡茶为主,灵山与横县所收六堡茶集中横县茶厂加工,其他各县均运梧州厂加工,之后不久桂林茶厂也跟着加入生产六堡茶的行列。 自此,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推广创新技术。 此时的香港,茶楼酒肆生意兴旺,黑茶消费量与日俱增,东南亚锡矿业开发高潮再起,矿区内华工高度集中,通过香港转口输出的黑茶,数量也是有增无减,六堡茶的出口外销迎来了短暂的复兴。 也就是这一时期,现代六堡茶历史上最为重大的技术突破——“冷发酵”渥堆法诞生了,开创了六堡茶的新时代。 50年代中后期,六堡茶因“汤色不够红浓明亮”,不符合外销要求。 为了保持六堡茶固有的声誉,于是,由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牵头,按照香港人的要求,开始对影响六堡茶品质较大的发酵作业进行技术改革。 更早期的时候,香港就有汤色红亮、滋味醇厚的六堡茶供应,只不过当时叫“发水茶”,茶商们人为地进行加温加湿处理后再销售的茶,有六堡茶也有普洱茶。 由于与香港的地缘关系,梧州茶人一方面通过与香港德信行交流“香港仓”的经验,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等级的茶坯分堆,分别计入不同比例的水的工艺探索,经过一系列不断实践,终于解决了六堡茶的发酵问题,达到“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的要求。 据1959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茶叶精制工艺和机械》(茶叶技术革新资料汇编第三辑)记载,“目前我们大生产中已实行采用这一方法进行生产,成品调给广东茶叶出口公司,亦得到好评。 ”由此我们可以也能看出,现代六堡茶的制茶工艺与普洱熟茶的加工工艺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从时间上来说六堡茶比普洱茶早了那么几十年。 ▲1959年出版的《茶叶精制工艺和机械》总的来说,整个五六十年代,黑茶在香港茶楼市场上可谓意气风发,销售量一度占到六成。 除了六堡茶以外,普洱茶也出现在茶客的桌上,只是当时茶楼的茶客是分不清六堡茶和普洱茶的,它们都称“陈茶”。 虽然六堡茶蜚声海外,但在国内却不知为何物,就连梧州本地人知道的也不多,这一点让人有点难以释怀。 2多变的市场,六堡茶的冬天然而出口市场的好转并未给六堡茶园的种植和建设带来生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及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刚刚复兴的六堡茶生产重新陷入低迷。 当时茶产区山多田少,最大的问题是粮食不足,茶农主要靠卖茶来维持生计,但六堡茶的收购价格比同等级的烘青绿茶(不经后发酵工艺)收购价格还低,严重损害了茶农对六堡茶生产的积极性,茶园逐渐被丢荒,据记载1989年六堡茶的产量竟然只有区区14吨。 另一方面,呆板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六堡茶的外销市场实际上也是危机暗藏。 一直以来六堡茶是按下发的计划指标来生产的,没有自己的开发和销售权利,而下发的生产指标,也是完全根据销量制定,即所谓的“以销定产”。 茶的产量伴随着东南亚各国对中国实行严厉的进口政策,以及国家外贸政策的调整,六堡茶和青毛茶供应量受限,而香港市场对黑茶的需求量有增无减,为了在这庞大的市场上分一杯羹,香港的茶商们开始仿制,他们采购不同地区的青毛茶自行加工踩压后制成六堡茶和普洱茶,然后以“陈茶”之名卖给茶楼就地消耗或转口往南洋。 当时青毛茶的原料有来自广西、广东、云南,以及来自越南、缅甸、泰国、印尼等国家进口茶青,“港产六堡茶”对内地的六堡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上个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矿山衰败,外贸受阻,使已经受到严重打击的市场再次横遭摧残,生产和消费出现了极大的萎缩,六堡茶步入到一个更大的低迷时期。 ▲60-80年代出口马来西亚的六堡茶九十年代初,统购统销时代的结束,六堡茶有史以来第一次需要自己面对市场,自寻生路。 但此时的茶园大多已被改种其他农作物,产量不足以维持六堡茶的大量生产,少数坚持六堡茶生产的企业不得不从外地茶区收集毛茶进行生产,后来一直承担制作六堡茶的横县茶厂、桂林茶厂相继停止了六堡茶的生产,只剩下梧州茶厂和中茶梧州分公司苦苦支撑,维持最基本的大宗生产和出口量,在变数颇多的市场经济下,失去产业基础的六堡茶在整个九十年代几乎湮没无闻。 3普洱茶的带动,六堡茶迎来了真正的春天转眼进入21世纪,在普洱茶热潮的带动和影响下,与普洱茶有着类似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的六堡茶消费需求迅速上升,市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004年起,梧州市政府就把六堡茶生产列入农业优势重点扶持,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茶树良种苗木繁殖基地,把六堡镇和狮寨镇列为六堡茶专业镇进行重点建设。 区内曾经生产过六堡茶的横县、南宁、桂林和玉林等地也逐渐恢复六堡茶生产,形成广西六堡茶生产的大格局。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六堡茶园的种植面积已增至8万亩,梧州市六堡茶生产企业已由2004年的4家发展为50家,六堡茶产量达吨,总值超过14亿元。 在消费市场的这一块,出于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六堡茶的保健功效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六堡茶之家后台统计数据显示,喝六堡茶的主力消费人群更多是集中在80、90后的年轻一代,且女性人数呈上升趋势,对六堡茶的关注区域也产生了变化,不再仅限于两广地区,而是往北京、山东、河北、辽宁等北方省份辐射,六堡茶的消费市场已悄然从外销转向国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 ▲来自六堡茶之家网站最新的数据六堡镇里,大大小小的茶园不计其数,就连空气都带着茶香,一片风光无限好的景象,对茶文化感兴趣的人们纷纷到茶山观光与体验,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六堡农家茶也准确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拥有不少的忠实用户,与现代工艺六堡茶一起推动着六堡茶产业不断前进。 历史、工艺、文化……一晃数百年过去了,历经缓慢岁月变化的六堡茶,随着众多新创企业的加入以及市场热潮的到来,迎来属于自己的全新时代!一张图读懂六堡茶的历史(点击可查看大图哦)

广西茶人匠心情倾六堡:好茶始于茶质,制茶传承古法

山坡茶园里,满坡蜿蜒的六堡茶茶树葱葱郁郁,六堡镇梧桐村茶农邓丽生熟练地采摘新鲜茶芽,然后炒制,这是邓丽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邓丽生是六堡镇梧桐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他对六堡茶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坚守,多年来他脚踏实地,潜心囿于茶园,种茶、制茶艰辛,但他却苦中作乐,为的是自己心中的六堡茶味道。 好茶始于茶质邓丽生现年44岁,是六堡镇梧桐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也是一个有着近20年种茶、制茶经验的茶人。 他的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开始,时常要到晚上12点才能收工。 种茶、制茶艰辛,但他却乐此不疲。 爷爷曾创办过茶厂,邓丽生自小喝着六堡茶长大,但与六堡茶的真正结缘,却是源于一次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六堡茶市场一度低迷,眼见手中的茶叶堆积没销路,不少茶农纷纷放弃种植六堡茶,在茶山上种起八角。 20岁出头的邓丽生,为了生活也和众人一样,收八角谋生活。 1999年,六堡茶销路逐渐有起色。 一天,一个朋友找到邓丽生,劝说他放弃收购八角,改收购六堡茶。 原本对六堡茶就有着深厚情怀的邓丽生,在朋友的引导下,开始一门心思地去钻研六堡茶。 小时候,邓丽生常听父辈说,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只要一喝就知道,茶汤在老茶人口腔翻滚入肚,一杯茶水的分数就自然呈现,茶色的优劣,茶叶的年份和采制季节,甚至采自哪个茶区,结果一目了然。 这让他感到很不可思议,甚至不愿相信。 自从从事六堡茶收购工作后,邓丽生明白了,茶人对茶的了如指掌,源于他们对茶的纯粹热爱与深刻了解,是印刻在骨子里的。 接触茶叶后,邓丽生对六堡茶的了解突破了幼时的朦胧感观,对六堡茶认识越来越深刻,进而对六堡茶的情感也更深了。 在收购茶叶的那段时间,发现市面上各色各样的茶叶,质量良莠不齐,邓丽生想做健康的六堡好茶,而市面上的茶叶质量并没有达到他心中的标准。 思来想去,他决定自己开山辟地去种茶、制茶。 喝茶就要喝健康的好茶,而一壶好茶,则源于自然,源于好的茶质,这是邓丽生的初衷。 种茶之初,邓丽生凭借着小时候跟着父母种茶学会的基本种茶技术,满怀希望地种下一棵棵茶树。 但是茶树才刚种下,除了收获期还要继续等待外,自己所种的茶树数量也不多,这并不能满足他想规范制茶的愿望,这让邓丽生感到苦恼,于是他想到向梧桐村的村民收购茶叶的方法。 六堡镇自古生产好茶,其气候、地形得天独厚,最适合六堡茶的生长。 但其实除了天然的环境条件,好茶更多的是茶人对茶道的坚守和传承。 为了种植生产品质优良的茶叶,邓丽生坚持人工除草作业方式,不允许喷洒除草农药。 20多亩的茶园,一般一个月要除草一次,而茶叶生长的高峰期——4月至7月,这段时间每个月则至少要除草两次。 对于他的茶园而言,除草是一项大工程,20多亩面积,除一次草要花费一个星期时间,这期间每天都要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苦行僧般地埋头苦干。 但是,不管如何日晒雨淋,邓丽生始终没有动摇过。 此外,邓丽生坚持使用茶叶专用肥或者有机肥。 他不怕辛劳,就怕茶种得不好。 为了保证收购的茶叶与自己种植的茶叶在同一个水平标准上,邓丽生多番耐心地劝说村民与自己采用相同的种茶方法。 起初,大多数村民都不理解他,也不支持他,但他并没有放弃,坚持和村民沟通,推广自己的种茶理念。 时间长了,村民逐渐看到绿色种植模式的长处,纷纷采用他的种茶方法。 邓丽生以自己的种茶理念创办了一间六堡茶茶叶合作社,与村里的农户签订了合同,向他们收购茶青。 为了保证茶叶的质量,他经常到合作社农户的茶园看他们的种植、管理情况。 制茶传承古法从六堡镇到梧桐村,沿途高山云雾缭绕,远离喧嚣,在如此原生态环境下的,茶园里六堡茶茶树一排排地争相生长,摇曳生姿。 邓丽生最爱到茶园里看茶叶的生长,宁静安适的茶园风情,柔软着茶人的心。 邓丽生租用了梧桐村小学的旧教学楼,用于制茶的基地。 每天,到茶园里闻一缕茶香,观鲜叶、查土壤、摘茶芽,下午回来基地,收购合作社茶农当天采摘的茶青,然后杀青、揉捻、渥堆、复揉……他忙得不亦乐乎。 每天,邓丽生都会收到茶农采摘回来的茶青,约400公斤,他当天加班加点把所收的茶青进行杀青。 他雇佣了一名老师傅和他一起做茶。 令他惊喜的是,近两年儿子和3个侄子、侄女也相继主动跟他学做茶。 于是,老中青几个人搭档干活,心无旁骛地沉迷在六堡茶的世界中。 大家分工合作,邓丽生上夜班,4个年轻人上日班,将前一天晚上杀青的茶叶进行反复揉捻、焙干等。 “与茶共舞”多年,邓丽生有着茶人对细节的严苛与坚持。 多年来,不管市场如何变化,他都坚守在梧桐村,守着茶园,用传统古法制作六堡茶。 “好茶五分在茶质,五分在工艺。 ”这是邓丽生的茶人理念,所以他亲力亲为种茶、制茶,在他身上,有着质朴的茶人“工匠精神”。 为了提高种茶制茶技艺,自2013年起,邓丽生多次跑去云南昭平等地,观看、学习种茶技术。 机械化茶园种植确实冲击了他,但是冷静过后,他明白,不管别人的技术再好,对与众不同的六堡镇的地形、气候而言,也不一定适合六堡茶的种植。 所以学习回来后,他并没有一股脑盲目照搬别人的技术,而是不断钻研自家茶园的地形、土壤等,结合六堡茶生长特色,灵活运用。 走进邓丽生的六堡茶制作基地,入目便是一个个大木架子,架子上摆放的是晾晒茶叶的大簸箕。 另一旁,从云南特别定制的大铁锅摆放在炉灶上,柴火燃烧,茶叶逐渐褪去青绿色……邓丽生认为,六堡茶不同于绿茶等其他茶叶,所以他坚持用传统技艺去制作六堡茶,不厌其烦地做好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为了更接近心目中的好茶品质。 “贵精不贵多”,是邓丽生平衡茶叶数量和质量的态度。 邓丽生制作的茶叶品质在朋友中很有口碑,大家不仅对他的茶叶赞不绝口,还为他执著痴迷的虔诚制茶态度所感染,也让朋友们敬佩。 如今,邓丽生的茶叶基地小有规模,是梧桐村较大的农家茶制作基地。 而优质的茶叶也吸引了客户来梧桐村找他买茶,不少初访者成了回头客。 高峰时期,基本每周都有两拨客户前来买茶,更有南宁、柳州等地的茶企、茶庄向他订购茶叶。 邓丽生坚信,好茶不愁销路。 这几年,他每年制作的茶叶在10吨左右,总量不多,但是也不算少,销售情况都是供不应求。 他没有想过扩大规模,以便生产更多的茶叶,“好茶需要好的茶质,如果品质不好的话,扩大规模并不是我的追求。 ”邓丽生淡然道。 邓丽生的茶具极为简朴,如同他质朴的外表,闲暇时,他喜欢泡上一壶茶,细细品味自己亲手做的茶,与六堡茶进行深入心灵的交融。 (文/摄:全淦枚,来源:梧州日报,图源于网络)

梧州六堡茶——中华药典名茶

梧州六堡茶,作为中华药典中的名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桐君录》记载。 传说中,龙母播下茶树仙种,六堡镇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龙母秘制的工艺,使其茶叶口感独特,功效神奇,曾被列为清代嘉庆年间全国24个名茶之一。 六堡茶以其温性、保健功能强大,如祛湿除燥、调理肠胃,甚至被直接药用,被誉为中华药典中的唯一药方茶叶。 随着时代变迁,六堡茶的保健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其独特的槟榔香气和“红、浓、陈、醇”的品质使其成为饮茶爱好者的新时尚。 梧州市政府积极投入,建设茶园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六堡茶年产量已近3万吨,产值达27亿元。 六堡茶市场不断拓宽,从本地拓展至国内外,出口量逐年增加,且获得了多项国家认证,如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等。 在品牌建设上,梧州六堡茶企业如广西梧州茶厂和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通过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认证,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梧州茂圣茶业的六堡茶产品,不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还荣获生态原产地保护和“中华老字号”等荣誉,进一步推动了六堡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堡茶的红汤色象征着中国红的深厚文化内涵,寓意着平安、和谐、繁荣,其独特的茶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和折中、自然、和谐之美。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梧州六堡茶正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来自网络网友投稿,不代表梧州山塘岐六堡茶官网立场,如果侵权,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梧州苍海湖六堡茶产业园茶香弥漫,产业兴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9813931293

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首页
添加微信
一键拨号